《守候黎明》榮獲2018年度坎迪爾歷史獎
摘要: 第11屆“麥吉爾大學坎迪爾歷史獎(The Cundill History Prize of McGill)”(以下簡稱“坎迪爾獎”)評選結果于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在加拿大東部城市蒙特利爾揭曉。
第11屆“麥吉爾大學坎迪爾歷史獎(The Cundill History Prize of McGill)”(以下簡稱“坎迪爾獎”)評選結果于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在加拿大東部城市蒙特利爾揭曉。馬婭·亞桑諾夫(Maya Jasanoff)的《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約瑟夫·康拉德》(The Dawn Watch: Joseph Conrad in a Global World,2017,中譯本2018年11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推出,譯者金國)榮獲本次評選的大獎(Grand Prize),作者贏得獎金7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2萬元)。同時入圍決賽的另兩部作品——薩姆·懷特(Sam White)的《寒冷相迎:小冰期以及歐洲與北美的碰撞》(A Cold Welcom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Europe’s Encounter with North America, 2017)和卡羅琳·弗雷澤(Caroline Fraser)的《草原之火:勞拉·英格斯·懷德的美國夢》(Prairie Fires: The American Dreams of Laura Ingalls Wilder, 2017)獲得優秀獎(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Prizes),每位作者獲獎金1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7萬元)。
圖片來自Cundill History Prize官方推特
馬婭·亞桑諾夫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柯立芝歷史學教授,研究專長為英國史和全球史。本書以康拉德(1857-1924)的四部最廣為人知的小說《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密探》(The Secret Agent, 1907)、《諾斯托羅莫》(Nostromo, 1904)、《吉姆爺》(Lord Jim, 1900)作為主線,勾勒這位波蘭裔英國作家的旅程和創作生涯,因此,本書由文學批評、歷史敘事以及游記交織而成。康拉德出生于受沙俄控制的烏克蘭,其父母因為民族主義立場而被沙俄流放,11歲的康拉德成為孤兒。從16歲起的隨后近二十年間,他作為海員隨船到過加勒比海、非洲、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親眼目睹了全球日益緊密的聯系,這些航行為他日后的寫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值得注意的是,康拉德的作品中涉及到許多全球化帶來的倫理道德議題,包括居無定所的后果、多族群社會的沖突和機遇、技術革新導致的破壞等。他敏銳地覺察到個人的活動被納入到更大的體系中,即使看似最自由的個體也要受制于所謂的命運。對歐洲文明概念的批評始終是康拉德作品的道德理念核心,在他的作品中,這種文明體現了自私以及貪婪,而不是榮譽感以及正義感。例如,他在《密探》中嘲諷資產階級的虔誠舉動,而在《黑暗的心》中撕碎資產階級的虛偽面具。不過,康拉德也并未放棄對一個基本的道德倫理議題的思考,那就是個人如何在一個慘淡的世界中行善——而這就需要小說的讀者見仁見智了。康拉德的作品融合了互不相同的價值和信仰,而其本人也承認自己具有多種身份認同,這種多元性在本書作者馬婭·亞桑諾夫看來,是一種全球化世界在個體身上的見證。盡管在康拉德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全球化”這個概念,但是康拉德的經歷以及作品中的場景,無論是《密探》中的倫敦恐怖襲擊,還是《諾斯托羅莫》中拉丁美洲的資本主義,都觸及當今全球化的敏感神經:與恐怖主義、排外主義、反自由貿易等相關的困擾始終存在。另外值得一提的,本書雖然致力于重構康拉德生活的世界,但是馬婭·亞桑諾夫另辟蹊徑,不是將康拉德定位為傳記的主角,而是將其視為歷史的產物。同時,本書擺脫線性敘事方式,讓主人公的角色在行動者和回憶者之間切換。為了更好地理解康拉德的作品,馬婭·亞桑諾夫還特意花了四周時間乘坐貨輪從香港到英國,在沒有網絡、電話和新聞的情況下,體驗一百多年前康拉德的航行生活。而正是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使作者得以將歷史碎片拼接成一幅更生動完整的畫面。
馬婭·亞桑諾夫(Maya Jasanoff)的《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約瑟夫·康拉德》(The Dawn Watch: Joseph Conrad in a Global World,2017;中譯本2018年11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譯者金國)
薩姆·懷特,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涉及環境史的諸多方面,包括食物、動物以及氣候等,并綜合運用自然的記錄和人類的檔案。這種研究興趣和路徑直接體現在其獲獎著作《寒冷相迎》中。本書通過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料,包括氣候指標(如冰芯、樹的年輪和花粉)、考古證據、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及荷蘭語文獻(如航海日志和稅收記錄),闡釋了16世紀到17世紀早期的全球氣候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殖民擴張以及北美大陸的歷史。全書由四個主題構成:小冰期、氣候對殖民歷史的影響、歐洲殖民者與美洲原住民的互動、運氣和偶然因素在北美早期殖民歷史中的角色。因此作者筆下的故事,常常看似有章可循,卻又充滿了巧合與意外。例如,西班牙艦隊在殖民北美的征程中慘敗收場與小冰期息息相關。隨著小冰期而來的是北美各地的嚴寒氣候和旱情,由此導致的物資短缺加重了北美原著居民在農業和貢賦方面的壓力。對土地和財富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西班牙殖民者于是訴諸武力,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疾病和災荒的蔓延,動搖了西班牙殖民的根基,從而為英法兩國在1590年代的乘虛而入提供了可能。作者對這段歷史的追溯,也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620年英國清教徒在新英格蘭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之間長達一個多世紀里在北美大陸上演的血腥紛爭。作者認為,早期的歐洲殖民艦隊遭遇的災難性打擊與當時歐洲人對于氣候在北美大陸造成的影響認識不足。他們固執地認為北美與歐洲緯度類似,氣候應該也差不多,因此視極度寒冷的氣候報告為反常個例而不加以重視;而當后來的殖民者開始關注嚴寒的問題時,每年氣溫的大幅度波動,又使歐洲人此前掌握的信息無助于他們擺脫眼前的困境:在嚴酷的氣候下,歐洲殖民者可能會因風暴和海險而無法及時得到飲食補給,也可能在北極遭遇海冰、在熱帶遭遇颶風;而相對溫暖的年份,氣候可能影響水質而散播疾病。另外,早期的歐洲殖民者也沒有從北美原著居民那里習得應對環境挑戰的知識,例如,獲得恰當的服飾鞋子,尋找適宜種植、狩獵及打魚的地方,以及識別天氣變化的前兆信號等。殖民者對北美氣候的不適應激發了他們對食物、燃料以及御寒衣物的攫取,在這種情況下,原著居民和殖民地的先頭部隊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像其他有現實關懷的著作一樣,本書也將討論從歷史投射到當下,提醒讀者,即使在氣象監測技術發達的今天,人類仍然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來判斷:當前罕見的氣候現象只是一個反常的個例,還是進入一種非常不同的氣候周期的預兆?而即使人們對于新的氣候周期心中有數,由此而來的一系列新環境仍需要人們花時間來適應。也許,歷史的回望能為當下的人類在處理環境挑戰帶來的社會問題時提供一些啟示。
薩姆·懷特(Sam White)的《寒冷相迎:小冰期以及歐洲與北美的碰撞》(A Cold Welcom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Europe’s Encounter with North America, 2017)
《草原之火:勞拉·英格斯·懷德的美國夢》榮獲2018年普利策傳記文學獎(The Pulitzer Prize)和全美書評人協會獎(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作者卡羅琳·弗雷澤,美國哈佛大學英美文學專業博士,作家。本書通過整理未出版的手稿、書信、日記、詩歌、照片以及土地財產記錄,講述了美國作家勞拉·英格斯·懷德(1867-1957)坎坷傳奇卻不為人知的一生。懷德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因出版帶有自傳色彩的“小屋(Little House)”兒童文學作品系列而在美國家喻戶曉,很多讀者都將小說中描繪的童年生活看作懷德的個人經歷,然而懷德的真實童年與小說情節有很大的出入。另外,小說讀者對懷德的成年生活所知甚少。因此,本書重新梳理了懷德經歷過的許多極為戲劇性的事件,例如印第安人遷移法案(The Indian Removal Act, 1830)、宅地法(The Homestead Act, 1862)的頒行、西進運動、鐵路的擴張、美國經濟大蕭條等,進而將她的一生置于更廣闊的歷史進程中。盡管貧困、災荒、疾病、顛沛流離等挫折接踵而至,但是懷德并沒有被不幸打倒,而是始終滿懷夢想。在作者看來,懷德的成就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她以兒童小說為媒介,將天定命運(manifest destiny)、荒野、自立以及女性日益矚目的社會角色等議題生動地呈現出來,對美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懷德的人生以及由此改編的文學作品,長久以來表達并不斷反思美國大眾應對困境時的人生哲學,由此來看,她的確是具有開創精神的女性。
卡羅琳·弗雷澤(Caroline Fraser)的《草原之火:勞拉·英格斯·懷德的美國夢》(Prairie Fires: The American dreams of Laura Ingalls Wilder, 2017)
以全球獎金最高的歷史著作獎著稱的“坎迪爾獎”由麥吉爾大學校友皮特·坎迪爾(F. Peter Cundill, 1938–2011)于2008年在母校創立,于每年的11月中旬公布最終獲獎結果。本年度進入決賽的三部作品從今年九月公布的八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
Red Famine - Stalin’s War on Ukraine by Anne Applebaum
Grant by Ron Chernow
Prairie Fires - The American Dreams of Laura Ingalls Wilder by Caroline Fraser
Behemoth - A History of the Factor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y Joshua Freeman
A Deadly Legacy - German Jews and the Great War by Tim Grady
The Dawn Watch - Joseph Conrad in a Global World by Maya Jasanoff
The Pope Who Would Be King - The Exile of Pius IX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Europe by David I. Kertzer
A Cold Welcome - The Little Ice Age and Europe’s Encounter with North America by Sam White
參考資料
Jasanoff, Maya. 2017. The Dawn Watch: Joseph Conrad in a Global World. New York: Penguin Press。
White, Sam. 2017. A Cold Welcom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Europe’s Encounter with North Americ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aser, Caroline. 2017. Prairie Fires: The American Dreams of Laura Ingalls Wilder. New York, N.Y.: Picador。
“坎迪爾歷史獎”英文官網:https://www.cundillprize.com/2017-longlist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澎湃新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