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兒選我當隊長
摘要:康平安我家世代農民,多少年都是以種田為生,別的沒啥門路,而到我這一輩趕上了好時代。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高中畢業,正趕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政策變了,土地分到
康平安
我家世代農民,多少年都是以種田為生,別的沒啥門路,而到我這一輩趕上了好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高中畢業,正趕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政策變了,土地分到了戶,我利用學到的文化,刻苦鉆研科學種田知識,選良種、巧施肥、勤耕作,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除大塊田種糧外,我在小塊田里種植大蒜等經濟作物。這樣一來,使家里經濟收入翻了一番。除此之外,農閑時我做起了販賣活雞、雞蛋等小生意,經濟上又有了新的收入。改革開放以前,我家6口人、3個勞動力,辛苦勞累一年也就是五六百元的收入,而到了1988年,經過多方經營、埋頭苦干,年收入超過了3000元。不到5年,家里蓋起了4間大瓦房。我也娶了妻子,有了孩子。過上了上有老、下有小、吃喝不愁的幸福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和政府的很多惠民政策得到了落實,農村的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還有少部分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一定的困難。我認為個人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大家都發家了,才是真正的幸福。我利用自己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年輕力壯的優勢,積極幫助鄉親們科學種田,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他們的收入。雖然有些辛苦,但在群眾中提高了威信,大家選舉我當了生產隊隊長。這樣以來,肩上的擔子重了,責任大了。為了不辜負鄉親們的期望,我帶領大伙兒打機井、修道路、植樹造林,改善農田基本建設,實行科學種田,經過我和大伙的努力,使糧食產量有了提高。1980年以前我們生產隊小麥畝產量一直在六七百斤徘徊,玉米畝產量也就是八百斤左右。分田到戶后,群眾自己有了自主權,干勁兒倍增。不到十年,小麥、玉米畝產量雙雙超過千斤。老少爺們兒從改革開放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實惠,我還鼓勵年輕人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幾年的工作和付出,我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群眾的認可。90年代初,經過村民選舉和領導考核,我當上了村干部,當時我很自豪。深知自己只有努力學習和加倍工作,才能對得起組織、對得起群眾。于是我帶頭辦起了養雞場,搞規模養殖,并率先種植了果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村民在種好責任田之外,搞養殖、上副業,勤勞致富奔小康。幾年后,經過黨組織批準,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這些年每當我回想起自己的經歷,深感自己是幸運的,趕上改革開放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時代。我有一雙兒女,他倆遇上了更好的機遇,通過努力都考上了大學,現在都已學業有成,參加了工作。女兒在安陽教書,兒子在驛城區政府工作,我們的新家已經安在駐馬店市區。我也到了花甲之年,兒子、兒媳接我和老伴來新家安居,我們也過上了城市生活。我們每天早起到廣場散散步,鍛煉一下身體,白天有空領著孫女去公園轉轉、看看戲,晚上看看電視,讀讀報紙。真正是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其樂無窮。來到市區這些日子,我深感改革開放40年駐馬店市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我深有感觸,1984年我和妻子來到駐馬店看病,當時沒公交車和出租車,下車要步行走到醫院。那時的駐馬店樓房不算高,路也不算寬,當時的專醫院周邊還是荒地、水溝,現在的市中心醫院已經位于市區中心地帶,市區向四周發展了數十里。我經常教育兒女,不要辜負了這偉大而美好的時代,一定要發奮學習,努力工作,為社會和人民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