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商客商供需對接盛會開幕
摘要: 11月6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商客商供需對接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盛大開幕。
11月6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商客商供需對接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盛大開幕。本次對接會是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最大規模的配套活動,由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主辦,中國銀行承辦。未來三天,將有來自82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余家海外展商與3000余家國內客商,進行對接洽談。盧森堡副首相兼經濟大臣埃迪安﹒施耐德,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邁克•杰拉奇、南非小型企業發展部副部長卡塞爾•馬泰勒、巴西圣保羅工業聯合會副主席若澤•里卡爾多•羅里茲•科埃略,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宋依佳、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等海內外嘉賓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主持了本次對接會開幕式。
盧森堡副首相施耐德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在40年前邁出了第一步,也同時開啟了盧森堡與中國的外交和經貿合作。中國銀行是第一家在盧森堡設立分支機構的中資銀行,并始終致力于促進盧中兩國經貿和金融交流。作為全球舞臺上富有活力的經濟體,盧森堡希望進一步拓展與中國的雙邊經貿合作,成為中國投資者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
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在講話中指出,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動。在擴大進口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成為重要的平臺和載體。持續三天的供需對接會得到了展商、組展機構和交易團、采購商的積極響應。中國銀行作為承辦單位,依托全球化經營優勢,為參展商和采購商創造良好的洽談環境,提供精準對接平臺,促成交,見實效,讓雙方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表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向世界宣告了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中國銀行作為進口博覽會銀行類綜合服務支持企業,長期堅持“開放促進發展、合作實現共贏”的理念,致力于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和共同繁榮。此次對接會是中國銀行自2014年推出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以來,在全球舉辦的第50場對接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創造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參與國家和地區最多三項紀錄。未來,中國銀行將繼續充分發揮全球化和綜合化優勢,以優質、專業、高效的服務,做好中外企業家的“紅娘”,推動進口博覽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讓更多的企業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高層次發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宋依佳表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對于中外企業和消費者而言,意味著新時代的開啟,此為“天時”;上海區位優勢突出,將發揮樞紐性作用,成為世界連通中國市場、中國連通世界市場的中心,此為“地利”;上海追求卓越,集全市之力,努力辦成國際一流的博覽會,中國銀行承辦展商客商供需對接會,更好地幫助企業融入全球,此為“人和”。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此次供需對接會將成為展商客商增進友誼、深化合作、互利發展的推動器。
海外嘉賓一致認為對接會為展商與客商搭建了有效溝通平臺,極大地促進了海外企業與中國的經貿交流。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商客商供需對接會于11月6日至8日舉辦,為期三天。超過8000平方米的對接會現場,設置了“一對一”洽談區、自由對接區、意向簽約區、商務推介區、移動呼叫中心、展示區等功能區。對接會上,中國銀行自主開發的中銀跨境撮合系統(GMS)為海量客戶提供精準匹配,中英文雙語的供需對接APP和WEB客戶端,使海內外客戶在指端就能了解全部參會企業,盡享現代科技成果。
中國銀行全球首創的“中銀全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是落實新時代發展理念、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也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際行動。截至目前,中國銀行已在全球舉辦50場跨境撮合對接會,吸引來自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萬家中外企業參與,行業涉及信息科技、生物醫藥、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現代農業、新能源、環保、教育、醫療和旅游,幫助企業成功實現貿易、投資、技術引進等一系列商務合作,受到各國政商界的廣泛贊譽。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銀行)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