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規模嬰兒微生物組數據集建立
摘要: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兩項微生物學研究稱,科學家建立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嬰兒微生物組數據集,利用其詳細闡述了人類早期腸道菌群的形成。研究結果同時剖析了微生物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兩項微生物學研究稱,科學家建立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嬰兒微生物組數據集,利用其詳細闡述了人類早期腸道菌群的形成。研究結果同時剖析了微生物組與嬰兒發育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對I型糖尿病的潛在影響。
腸道菌群會不斷變化,但從嬰兒期到兒童期的變化過渡,人類尚未能全面理解。研究顯示,微生物組可能與不同疾病病理特征有關,包括I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環境決定因素” (TEDDY) 研究為考察這一關系,建立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嬰兒微生物組數據集之一,樣本來自位于美國、瑞典、德國和芬蘭的6個臨床中心。
美國貝勒醫學院研究團隊運用基因測序分析了TEDDY研究中903名兒童的12500個糞便樣本,這些樣本取自年齡為3—46個月的兒童,每月采集一次。團隊發現,微生物組的構成以及多樣性的變化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發育期(3—14個月)、過渡期(15—30個月)以及穩定期(31個月及以上)。在發育階段,雙歧桿菌含量升高與母乳喂養有關,而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會隨嬰兒斷奶后攝入輔食增多而增加。擬桿菌的臨時性增加與產道分娩有關,而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腸道成熟度增加又與擬桿菌增加有關(與分娩方式無關)。此外,兄弟姐妹、接觸寵物以及地理位置也是造成微生物組差異的因素。
在另一篇論文中,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分析TEDDY研究中783名嬰兒的近11000個糞便樣本,對發展為I型糖尿病兒童的早期腸道菌群進行了表征。團隊發現,沒有I型糖尿病的嬰兒,其微生物組中含有較多與發酵和短鏈脂肪酸合成相關的基因。結合之前的證據表明,短鏈脂肪酸或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項研究都對嬰兒腸道菌群進行了表征,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寶貴資源。(張夢然)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