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葉茂 碩果盈枝
摘要:□晚報記者 閆涵/整理 王瑩/圖西平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復雜多變的地貌、底蘊深厚的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創作氛圍。在西平,文學藝術這棵大樹根深葉茂、碩
□晚報記者 閆涵/整理 王瑩/圖
西平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復雜多變的地貌、底蘊深厚的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創作氛圍。在西平,文學藝術這棵大樹根深葉茂、碩果盈枝,文藝界百花齊放,爭奇斗艷。西平縣作家協會主席田春雨、西平縣書法家協會主席王文愷、西平縣攝影家協會主席楊德清等是各自文學藝術門類的領軍人物,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業績。郭子暢、羅龍邦則是兩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華初現。
田春雨:一路有夢放歌行
田春雨
沿著詩歌創作的道路,不知不覺地我已經上下求索二十余年了。
作為一個傾心于鄉土的歌者,我的內心蘊藏著豐厚的鄉土情結,我的嗓子里透露出的是鄉土的韻律,我的詩句里也彌漫著濃郁的草根氣息。
此刻,我的家鄉正駕馭著現代化的車輪行進在科學發展的坦途,但我始終記得這里坐落著戰國時代的冶鐵遺址。現在走在棠溪河畔,仍可以感覺到刀光劍影背后的熊熊爐火;這里還是蠶桑嫘祖的故里,傳說中的嫘祖教人養蠶繅衣、教化民眾的地方。每一個詩人都應該注意向大自然汲取豐富的養料。將我的詩行和家鄉的一叢野草、一株孤木、一座無名的山峰,一條安靜的小溪并列一起,構成一組組緩慢舒展的畫卷、一章章默默吟唱的民謠——這是我最大的期望。
我一次次舉著燈火,提著瘦筆,從自己的骨頭里、心血里細細尋覓著這片熱土上既有的希望和遠方。從我內心流淌出的作品曾發表于《詩刊》、《陽光》、《綠風》、《詩選刊》、《星星》、《河南作家》等多家文學刊物,還有的在《歲月》、《詩潮》、《散文詩》、《中學生閱讀》、《中師語文報》、《延伸》詩刊、《河南詩人》等刊物上被配照推薦。并先后獲得駐馬店市迎春詩歌大賽一等獎,駐馬店市第四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綠風》首屆“名廣杯”詩歌大賽優秀獎、駐馬店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河南省“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楹聯詩詞大賽二等獎、駐馬店“詩頌楊靖宇”詩歌大賽二等獎等獎項。有作品入選《2016年度中國散文詩》(漓江版)、《河南詩歌2009》、《河南詩歌2011》《2006年中國網絡詩歌佳作選》、《中國網絡詩歌前沿佳作賞析[上]》、《圣殿的舞蹈---2008經典詩選》等選集。
今生,我將把文學創作當作我生命之路上的一盞燈,華燈入望眾星高;一張帆,直掛云帆濟滄海;一雙隱形的翅膀,并負垂天翼,俱乘破浪風。
(田春雨系西平縣作家協會主席)
王文愷:濃墨重彩寫春秋
王文愷
我的父親是一所小學的校長,他多才多藝,喜歡畫畫、唱歌,字寫得也不錯。這些都對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上高中時,我開始主攻美術,后來考上了河南大學美術系。2011年至2014年,我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全國美術理論與書畫創作高研班進修。我先后加入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畫家協會、河南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同時被中國國畫創作研究院、中國藝術家協會美術研究院聘為創作員和研究員。兼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刻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駐馬店市書協刻字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王志安書法刻字藝術工作室輔導教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苗再新水墨人物畫工作室專業畫家。
我的書法、美術、攝影作品數十次在全國展覽。1989年,我獲得駐馬店地區硬筆書法大賽一等獎。2006年獲嵩陽杯全國書畫展優秀獎。2011年11月獲恒豐置業杯第二屆海內外知名書畫家邀請展優秀獎。2012年6月獲中國文聯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2年10月,獲河南省書協等主辦的第五屆商鼎杯書法展優秀獎。2012年12月獲第六屆河南省新人攝影大賽優秀獎。2013年獲第五屆商鼎杯書法展優秀獎。2013年4月獲中華母親杯全國書畫展優秀獎。2013年10月獲國際刻字聯盟第三屆國際刻字大賽特別獎。2013年12月獲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18屆美術新人展獎。2014年10月獲駐馬店市文聯舉辦的“中國夢·天中情”書畫征文賽一等獎。
2013年起,我積極推動西平創建“河南省書法之鄉”工作,編寫《翰墨西平》申報文本,撰寫《翰墨西平》電視專題片腳本并參與拍攝。2014年10月18日,西平縣正式被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命名為“河南省書法之鄉”。
(王文愷系西平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楊德清:光影點亮人生
楊德清
我的筆名是小白楊,現供職于西平縣公安局政治部。我從事文字和攝影工作近30年,在全國多家新聞媒體上發表作品3000多篇(幅),其中《搶救落井老人》、《插翅難逃》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獲獎。
文學與攝影,是我一生熱愛的事業與追求。1986年,我用積攢一年的工資,花380元錢買了人生中第一臺照相機——長城牌相機,從此,便開始了我的攝影人生。
2000年《天中晚報》創刊初期,我兼任天中晚報西平記者站站長,慢慢地,身邊的人都形成了一個共識:我就是西平的攝影人。
隨后,西平縣發生的新聞,城市的變化等,也逐漸走進了我的鏡頭。我把熱愛變成鞭策自己的責任,用心記錄著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人和景的變化。2016年12月,我的攝影集《嫘祖故里·魅力西平》出版了。這么多年,我堅持記錄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是一種責任,是一個市民的自覺擔當,更是一名黨員的情操。我對西平廣袤而溫暖的土地充滿了誠摯的愛戀,正是西平這片充滿鄉土氣息的廣闊原野,賦予我巨大的創作空間和豐富的資源。我不去追求唯美的畫面,只是腳踏實地地尋覓和捕捉老百姓生活中的場景,真實地記錄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2017年3月,我創辦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小白楊影像”。今年在西平縣“四城聯創”工作中,我挎著相機,置身于西平的大街小巷,活躍在百姓之中,傳民情,解民意,為創建和諧西平、文明西平搖旗吶喊,并且在公眾號上設立了創衛曝光臺,把各種不文明現象、衛生死角等勇敢地曝光在廣大市民面前,以此監督責任單位整改。
我的足跡遍布西平縣所有鄉鎮和有關單位,30年來拍攝了10萬余張照片,積累了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城建等多方面的大批珍貴資料,創作了大量反映西平文化風貌、社會變遷、重大成就的作品。
(楊德清系西平縣攝影家協會主席)
郭子暢、羅龍邦:小荷才露尖尖角
郭子暢(左)和羅龍邦。
這是兩個如雙胞胎般身高、臉型均相似的學生。他們正襟危坐,畢恭畢敬。一位叫郭子暢,一位叫羅龍邦。他們是西平縣文學界冉冉升起的兩顆新星:一位作詩,一位寫小說。
郭子暢:2016年的秋季,看到西平高中逸夫樓前梧桐樹落葉簌簌,猛然心生感慨,便模仿希臘詩人埃利蒂斯的詩作寫出一首《秋色校園》,并有幸刊于西平高中的校報上,那使我受到極大的鼓舞,也因此逐漸步入詩歌的創作。
我有詩歌見于《天津詩人》《雪魂詩刊》《天中晚報》《湖州晚報》等刊;詩作入選星星詩刊主辦的《全國優秀中學生詩歌作品選》詩歌選本。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說過:“如果我們對(人性)這隱喻全無察覺,那么我們便屈服精神之死。”而我認為作為一位創作者,就應該不斷地深入探索人性,作品也要以個體生命中的痛徹思考來詮釋人性的真善美。
時光飛逝,雖然老事物仍在借助光陰的易容術而重新出現,但我卻常常因對那些逝去的瑣碎事物的懷念而陷入困局,也時而在閱讀中被一些文字帶到過去,繼而淚流滿面。正是這樣,我在創作時總是喜歡以日常瑣碎的事物為對象和出發點,語言上更傾向于從時間意識中提煉出生活的詩意。我想,這是我在寫作中探索出的一種尚且不成熟的風格,但這也將是我堅持下去的創作方向。
在此,我要向一直在文學上鼓勵我支持我的家人、老師和朋友們表示感謝!我也會堅持我的文學夢,堅持在詩歌道路上走下去,爭取創作出更加成熟的作品。
羅龍邦:我一直認為小說的作者和讀者都擁有兩種生活,一種是以真實的身份存在于客觀世界,一種是可以憑借想象在自己所構造的世界里縱橫馳騁。
當我還是一個孩童時,便體驗過第二種生活帶來的快感。便是這種快感,牽引我不斷閱讀。我曾廢寢忘食地讀金庸先生的長篇。后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一些“故事”似乎毫無來由地在我的腦海中產生。驚喜之余,我把它們搬到了稿紙上。這樣,我從讀者逐漸轉變為一名作者。我在《詩詞》《長江詩歌》等發表過詩歌。今年6月,我的第一篇小說《開弓》在《德州晚報》上發表。我告訴自己:通往文學創作的大門已經打開了,我要邁步走進去。
7月,我發表了第二篇小說《拆招》。這篇小說對我來說是上了一個臺階。
(郭子暢系西平縣高級中學高三學生,羅龍邦系西平高中2016級學生)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