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增長不意味著稅負增加
摘要: 從統計數字再到企業的直接感受,各項減稅政策的降負效果是客觀實在的,一系列減稅政策激發了經濟活力我國未來減稅仍有空間,但要找準政策著力點,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
從統計數字再到企業的直接感受,各項減稅政策的降負效果是客觀實在的,一系列減稅政策激發了經濟活力
我國未來減稅仍有空間,但要找準政策著力點,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高減稅效果,穩定企業預期
今年以來,我國稅收總體實現較快增長,也有一些人對減稅政策效果產生疑問。有人提出,在大規模減稅情況下,稅收收入還保持較快增長,二者似乎存在矛盾。實際上,目前稅收增長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稅基擴大。從統計數字再到企業的直接感受,各項減稅政策的降負效果是客觀實在的,稅收增長不意味著稅負增加。
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推進減稅降費。今年以來,減稅降費力度更是空前,除了年初確定的1.1萬億元政策措施,又出臺了一系列新措施,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過1.3萬億元。
國家稅務總局統計顯示,各項減稅措施產生了積極效果。比如,降低增值稅稅率的政策效應自6月份申報期開始顯現,6月份至8月份累計減稅959億元;在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方面,7月份至8月份共辦理留抵退稅786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減稅效果并非只體現在統計數字上,更是體現在企業的切實感受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國家一系列減稅政策降低了企業成本,進一步激發了經濟活力。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國家稅收收入受GDP、價格等多重因素影響,用稅收增長情況來判斷有沒有減稅,是不符合邏輯的。今年以來,稅收增長主要原因是經濟持續穩中向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較快等。如果沒有大力實施減稅,在既定的稅基基礎上,稅收增長可能會比當前更高。有的企業稅負減輕感覺不明顯,可能是由于以前該企業名義稅負和實際稅負存在差距。
實際上,對于企業稅負是否過重、減稅政策是否有成效,可以從多維度考察。從國際比較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9%,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36.8%;2016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8.2%,2017年為27.2%,連續兩年下降。
從時間維度看,今年前幾個月稅收保持較快增長,但近幾個月增速已明顯放緩,這是因為很多減稅措施在5月份后才出臺或實施,政策效應在此之后才集中釋放。比如,國內增值稅1月份至5月份平均增速為19.5%,自6月份以來逐漸下降,8月份已下降至2.1%。
此外,還有人提出疑問,財政收入增速為何快于GDP增速?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GDP增速以不變價格計算,財政收入增速以現價計算,不能直接對比。比如,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為6.8%,按現價計算為10%,財政收入增速為10.6%,7月份和8月份財政收入增幅已回落至6.1%和4%,預計全年財政收入增速會低于以現價計算的GDP增速。
需要指出的是,減稅政策取得明顯成效,并非意味著減稅可以“止步”。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認為,經濟增速放緩時期,由于市場壓力較大,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及償債能力均面臨挑戰,此時企業對于稅收負擔的感受尤為明顯。實行減稅政策是逆周期的應對舉措,對解決企業困難、激發市場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一方面,要有效落實已出臺的減稅政策,改進納稅服務不止步;深化簡政放權不停歇;落實減稅政策不懈怠。
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拓展新的減稅空間。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情況下,要進一步激發我國市場活力,一個關鍵舉措是要加大簡政減稅降費力度,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
對于下一步的減稅措施,不少專家學者建議,推進增值稅改革和立法,繼續降低增值稅稅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李旭紅認為,增值稅是我國當前最大的稅種,只要有貨物、勞務、無形資產及不動產的流通交易即需要繳納,因此如果降低增值稅稅率,可以馬上顯現減稅效果。在減稅措施中,降低增值稅稅率是一項優選的政策路徑。
劉尚希表示,我國未來減稅仍有空間,但要找準政策著力點,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高減稅效果,穩定企業預期。同時,要加強財政支出的結構優化,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大力壓減低效、無效支出。(記者 曾金華)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