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縣戲曲文化漫談
摘要:言古事 道今情——正陽縣戲曲文化漫談王淑和 熊華民 袁子亮古邑正陽,位于豫州腹地,南臨淮河,北依汝水,自古為“膏粱豐腴”之地。夏朝為慎國,周朝
言古事 道今情
——正陽縣戲曲文化漫談
王淑和 熊華民 袁子亮
古邑正陽,位于豫州腹地,南臨淮河,北依汝水,自古為“膏粱豐腴”之地。夏朝為慎國,周朝南境為江國,北部屬慎國。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6年)置縣,距今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千百年流淌不息的淮河汝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樸勤勞的正陽人民,滋潤出厚重而又瑰麗的戲曲文化。
地處豫南的正陽縣境,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會點。受楚文化影響,先人們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敬神、祭鬼、好祀,用歌舞、鼓舞等形式以娛諸神的活動。《正陽縣志》中“嚇馬(神漢)赤舞,雖虎而往觀,社火、蹺生風盛鄉里”之記載,說明歌舞之類的娛神活動當時非常盛行。時間推移,歲月積淀,娛神形式逐漸演變為娛人,娛人形式的自洽,不可逆轉地生發出戲曲藝術的“韻致”。這種韻致,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制,而是內在的古典戲曲文化氣脈,它如絲如縷,連綿不絕,悠然庚續。
老伶說古亦津津,飯后篝火語半真;蔡順孟宗俱孝子,哪知都是我鄉人。
汝埠人家煙樹重,河流如鏡壘如峰;登高士女年年愿,看罷迎春聽勸農。
“老伶說古亦津津”是《正陽縣志》記載的唐朝貞元年間流行于真陽(今正陽)縣境內的一首《竹枝詞》。詞中反映了有時間、有地點、有鮮活人物的伶人演唱活動。“汝埠人家煙樹重”也是唐朝貞元年間,流行于真陽水上重鎮汝南埠廟會上社火、廟戲、曲藝、歌樂盛況的《竹枝詞》。詞中的“迎春”即社火(高蹺、旱船、吞刀、吐火等藝技);“勸農”即百戲(古代樂舞、詞話、曲藝、戲曲、雜技的總稱)。真沒想到,偏于一隅的小小真陽縣境,當時會有如此成熟戲劇因子的演藝活動。由此,動了筆者漫談之念想。談古論今話百戲,古事今情道梨園。
一
在正陽縣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鬧市中,曲街窄巷就在身旁,非常整潔、通達,沒有寥落之感,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思。漢代石闕、唐代顏真卿手書黃叔度墓碑、明代十坊院、老劇院遺存等,新舊相依,古今相融。筆者瀏覽其中,采樣于由袁世凱的內務總管袁乃寬署《正陽縣志》線裝書中的羽光碎片,走街串巷,尋覓著古邑正陽有關演藝活動的蹤跡……
顏真卿,聽曲竹枝詞。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駐豫州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唐,大書法家顏真卿受命于危難之時,奉詔說服其“革心悔過”而被軟禁蔡州(今汝南)。在有限的“自由”活動區域內,他選擇了去蔡州所轄的真陽縣城“精神”旅游。那里是他心儀已久之道德楷模黃叔度的故鄉,那里更有他鐘愛的唐風楚韻《竹枝詞》演唱——“顏真卿到真陽,拜謁黃(憲)叔度墓,并鐫石勒碑,親書‘漢黃叔度墓’五字,署款‘顏真卿書’。后至衙府,娛歌興起,顏又命筆親書‘真陽竹枝詞優極’匾額,懸于城內小寺廟觀亭”。可見,帶有表演形式的歌舞《竹枝詞》,唐代在正陽已非常流行了。
侯縣令,升遷思鄉音。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真陽(正陽)縣令侯云,在任期間非常喜愛由優伶演唱的《竹枝詞》,常以這種歌舞娛樂形式訓育百姓。“……《竹枝詞》常慰于民。此歌遍于鄉育,以德而立法,以利而醒民,功蓋三闕。升遷襄市,真人好失保姆……”志書中還記載侯云升遷到湖北襄陽后,忽然得了一場大病,思念真陽鄉音,遂派其胞弟專程返真陽邀優伶、鐘宏聲、董漢文、劉庚等赴襄演唱《竹枝詞》。侯聽后,飲食倍增,病愈大半。由此可見,說唱表演活動的精神愉悅不可小覷,寓教于樂的藝術實踐直指人心。
唱大戲,重修真陽城。宋元時期,除《竹枝詞》的演唱活動外,真陽境內代言體的“攤戲”“攤腔”——彩扮、耍唱的地攤小型節目演出已比比皆是,至明代戲曲活動已形成規模。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義軍劉良率兵攻克真陽,土城損毀殆盡。兩年后(公元1513年)新任縣令張某重修城池,將土城改為磚城。四方各有城門,四角各設炮樓。鐘鼓、魁星二樓相望,巍巍壯觀。落成后,大舉慶祝——“地燈、社火徹夜通宵。曉至夕間,街舞百戲連演七天之久,百姓、官員歡娛異常”。可見,明代古邑正陽市井戲曲文化之盛。
慶勝利,義軍唱秦腔。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義軍李自成部下王義順、沈萬登攻克塞關(今正陽寒凍),于真陽(正陽)縣城慶祝勝利,命隨軍戲班“筑高臺,唱秦腔,演大戲。臺高八尺,方三丈。扮古人,演古書,古(鼓)樂管弦,通宵達旦,熱鬧非凡”。志書還記載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已被李自成封為威武大將軍的沈萬登,欲謀殺鎮守真陽統領朱世喜而叛闖,被朱擒獲當眾殺之。這件事,真陽縣令劉必壽編成戲文到處演唱,頌闖貶沈,得闖王賞識,遂授劉必壽為軍幕。這兩項軍民同樂的記載,見證了古邑正陽已經形成了規模規范的戲曲演出。
官路開,盛演梆羅卷。梆羅卷,是梆子戲(今豫劇)、羅戲、卷戲的總稱。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真陽為正陽,廣開豫州與南五縣的官路,南北戲曲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梆子、卷戲、羅戲先后流入正陽并組班演出。據志書記載:“每逢集鎮要沖所扎高臺,唱羅卷,動輒三五日不散。戲臺之旁開設酒鋪、飯棚,遠近村民可自由往觀。”
清末民初,隨著經濟的繁榮,湖北、江西、浙江、山西、陜西與懷慶府的商賈紛紛云集正陽縣城及汝南埠、寒凍、陡溝、銅鐘四大名鎮。他們在這里開油坊、營糧行、辦醫藥、賣布匹、興裁縫,一時間正陽縣成了風水寶地。而最早流入正陽的豫劇(時稱大挎戲、梆子、謳戲、靠山黃),逐漸成為正陽的當家劇種,并在正陽這片熱土上生根、開花、結果,本土的梆子戲班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如《駐馬店地區戲曲志》記載: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傅寨集傅占元的“梆子江湖班”,主演有大鳳、牛發祥等;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熊寨宋店集成立的黃國發梆子戲科班,培養出徐三、金志、馬龍、鄧德等在當地叫得響的演員;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鐘家店(今彭橋鄉老店)武和尚以戲養廟辦起的梆子“僧藝班”;士紳宋老槍在宋店辦的“老槍梆子班”。之后又出現“江湖班”“玩會班”等梆子班社。
值得一提的是,正陽地方梆子班社的興起,引來了山東滕縣“大王班”的到來。1937年后,日寇鐵蹄占領山東,“大王班”班主王善臣因不給日本人行鞠躬禮,被日本人痛打一頓。出于民族尊嚴,王善臣帶領“大王班”(主演王玉仙、王玉祥、王尚生、王鳳貞等)藝人來到正陽,投靠了由程耀德(字道榮,地下黨員)領導的豫南游擊第十三縱隊,改名為“四維劇團”(正陽豫劇團前身)。1949年8月23日正陽縣全境解放,9月18日正陽縣人民劇團正式宣布成立。從此,正陽戲曲文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二
一個新的時代誕生了。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的《關于戲曲改革工作指示》和5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重視戲曲改革工作》社論,大大激發了正陽縣人民劇團藝人們的報國熱情。由“戲子”到新文藝工作者的角色轉換,他們對新社會有著美好的憧憬和真誠的熱愛,參加宣傳隊、上街打腰鼓、扭秧歌等,爭先恐后,積極投入。演出《兄妹開荒》《春風吹到諾敏河》《白毛女》《小二黑結婚》《一個志愿軍的未婚妻》等劇目服務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繁榮,1955年劇團由民營轉為全民所有制文藝團體,更名為“正陽縣豫劇團”,建立健全了黨團組織,指導員(黨支部書記)李春輝,團長曾繼義、段金山,團支部書記張秀蘭,工會主席史文奇,主演張震環(藝名張萍)、趙坤英等。到1956年底,全團演職員有80多人,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編導、音樂、舞美、燈光人員濟濟一堂,滿園生輝,正陽縣豫劇團的實力聲震豫南。
劇改干部李智生(兼導演),編劇李好學、李庭瑞,音樂設計李群讓,當時被稱為“劇團四杰”。他們是深入藝術實踐的四位學有專長的專家。主要演員張震環、曾繼義、趙坤英、段金山、翟清云、楊玉領,皆是文武昆亂不擋,個個都有絕活。特別是豫南名角張震環,俊美的扮相、動人的聲韻、惟妙惟肖的表演,就像天女下凡般佇立在舞臺上分外妖嬈。他們為藝術事業的發展繁榮、為正陽劇團的排練演出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驕人成績。
演出水平一流。政府派到劇團的劇改干部兼導演李智生,思想覺悟高,藝術實踐豐富。大膽起用懂藝術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為劇團骨干,發現培養新生力量,排練現代戲《漳河灣》《歸來》等,編導歷史劇《芳草碧血》《相思樹》等,把一個原本半文盲的民營戲班子打造成豫南演出水平一流的藝術團體。如1956年、1957年信陽專區第一、二屆戲曲會演,全區參賽18個縣區級專業劇團,正陽縣豫劇團的參賽劇目《鞭打蘆花》《歸來》均獲演出一等獎,張震環、段金山獲演員一等獎,李好學、李庭瑞獲劇本創作一等獎,李群讓獲音樂設計一等獎。
劇目創編豐碩。1955年至1965年10年間,編劇李好學、李庭瑞及劇改干部李智生,通過采訪老藝人王玉仙(藝名大坤角)、王鳳貞、王玉祥等人,改編出版的劇目有《鞭打蘆花》《日月圖》《恩仇記》《龍鳳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移植整理上演的劇目有《芳草碧血》(郭沫若原著《棠棣之華》)《文天祥》《梁紅玉》《碧血揚州》《水母娘娘》《歸來》等,還配合形勢組織排練導演了《擦亮眼睛》《紅色種子》《洪湖赤衛隊》《社長女兒》《野火春風斗古城》《八一風暴》《焦裕祿》《紅燈記》《沙家浜》等一批現代戲。
尤其是1974年由劇團陳嶺編劇、作曲兼指揮的現代戲《雞場小哨兵》上演,引起轟動效應。該劇1975年參加河南省現代戲調演,省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劇錄音播放。劇本和根據劇本改編的連環畫,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和省戲曲工作室分別出版。北京電影制片廠索要劇本拍攝,天津、石家莊、總參、總后演出單位到正陽劇團觀摩學習。20世紀80年代官方組織編纂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已調到駐馬店地區文化局的音樂家、劇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正陽縣戲曲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興旺景象。改編、創作、演出劇目碩果累累,成績喜人。李庭瑞、熊華民合作的現代戲《老少光棍》和古裝戲《殺父審母》分別獲地區戲曲比賽劇本二等獎、劇本創作二等獎。李庭瑞、黃建業合編的歷史劇《翰墨情》獲駐馬店地區第一屆戲曲比賽劇本獎。張毅(特邀)、王人眾、楊玉領編劇的《楊靖宇》,被駐馬店地區豫劇團搬上舞臺后,演出168場,觀眾達22萬人次,演出收入40多萬元。該劇還分別獲駐馬店地區“悅泉杯”劇本一等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三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倡導文化自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今,農村民營劇團應運而生。這匹“黑馬”的沖出,給正陽縣戲曲文化的振興和繁榮帶來一片光明的前景。
民營劇團作為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的代表性組織,具有藝術、地緣、業緣性及對群眾極具親和力和滲透力,并在辦團形式、運作機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獨特的優勢。據不完全統計,至2017年正陽縣有各類演藝團體20多個,從業人員300余人,其中注冊的民營劇團有正陽便民豫劇團、正陽縣熊寨鎮王樓村豫劇團、皮店“心連心”民間藝術團、紅梅羅香戲曲有限公司、陽光助殘演出公司等12家。自2012年以來,全縣民營劇團演出場次共計8000場,平均每團演出400余場,演出收入300萬元左右,觀眾60萬余人次,演出遍及正陽縣各個鄉村以及周邊的市縣和湖北、安徽等省。
特別是正陽縣便民豫劇團,1997年成立以來,常年活躍在河南、安徽、山西等地。每年演出8個月,演出場次600余場。創排新劇目連連獲大獎。但是,從民營劇團運作的全局而言,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和缺陷。如基礎差、無力創排新劇目,演藝人員匱乏、演員流動性大,資金缺乏保障、生存環境相對嚴峻。這種情況已引起正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為民營劇團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本著政府出錢買劇目、場次,群眾免費看大戲的原則,在資金上大力扶持民營劇團發展。二是政府補貼,鼓勵參加各類戲曲比賽,為參賽劇目購置演出器材及服裝,以提高演出質量。三是加強對民營劇團管理服務。縣文化主管部門為12個民營劇團辦理了工商、稅務、演出和機構代碼“四證”,為外出演出提供了極大方便。四是已連續三年組織開展縣民營劇團戲曲大賽,開辟了相互交流的窗口,創建了發展人才的平臺。政府按1500元~1800元的標準,購買前三名的6個民營劇團的演出580場次,不僅扶持了民營劇團,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地方戲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態的地域文化。在中華民族恢復文化自信,復興文化大道的今天,筆者深信,正陽戲曲文化必將迎來一個更加燦爛美好的春天。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