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大縮水系誤讀 公募投資占比有望提升
摘要: 今年上百只委外定制基金的清盤讓業界做出委外資金正在撤出公募基金的判斷,事實卻是,委外資金在公募基金中的總規模不僅變化不大,而且仍有多家基金公司正在以新產品方式來
今年上百只委外定制基金的清盤讓業界做出委外資金正在撤出公募基金的判斷,事實卻是,委外資金在公募基金中的總規模不僅變化不大,而且仍有多家基金公司正在以新產品方式來承接委外資金。隨著短債基金近期的火熱發行,未來基金投資在委外投向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公募委外資金僅略微縮水
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激增,已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的現象級事件。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今年以來共有471只基金(各類份額分開統計)清盤,而去年清盤的基金數量為150只。
記者發現,清盤基金的井噴和大量機構定制基金清盤有關。在今年清盤的基金中,2017年年報中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大于50%的基金有212只,比例大于80%的基金有186只,其中還有超過100只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在99%以上。
上述數據被廣泛解讀成委外理財資金正在撤出公募基金市場的一大信號。事實是,雖然清盤的機構定制基金數量較多,但大多數人忽略了其背后龐大的基數。
從占比來看,今年以來委外資金在公募基金中的規模僅略微減少。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的存量基金中,據2018年基金中報數據,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大于50%的基金有2591只,比例大于80%的基金有1996只,其中還有1725只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在99%以上。另從總規模來看,機構投資者在2018年中報中的總規模為5.74萬億元,僅較2017年末減少222.62億元;加上今年清盤的基金中,機構投資者的總規模為543.90億元??梢缘贸?,今年委外資金減少的數量為766.52億元,減少規模占比僅為1.32%。
機構定制基金往往是針對客戶需求而專門設計,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客戶需求相應發生變化,有些基金便也完成了其階段性任務。北京一位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由于今年市場環境變化較大,一些基金產品不再符合市場需求,會有大量基金進入清算,大家需要理性看待這一現象。
委外資金占比有望擴大
從整個資管行業來看,2018年以來去通道、去杠桿、嚴監管政策的持續加碼對委外業務的確產生了相當大的沖擊。據中信證券統計,理財委外規模和委外余額占理財余額比重自2016年底至2018年一季度末都處于下降通道,2018年二季度這兩項指標雖都有一定程度反彈,但相較2016年末,理財委外規模已縮水約0.8萬億元,縮水幅度為23.72%。另外,自2016年末以來,委外總規模持續下降,從2016年末的19.18萬億元降至2018年6月末的14.48萬億元。2018年6月的委外環比增速為樣本期內最低。
雖然全行業內的委外總規模出現較大縮水,但在公募基金中,委外資金呈現與大趨勢相背離的現象。數據顯示,不僅2018年6月末公募基金中的委外規模較2017年末僅有略微縮水,對比2016年末的數據,委外資金反而增加了6593.12億元,增幅為12.49%。
上述“背離”現象的產生,或與資管新規落地息息相關。對委外資金而言,在資管新規時代,公募基金相對于其他資管產品,仍然具有較大優勢。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表示,資管產品、理財產品和基金要逐步向凈值化管理轉型,這對結構化主體的發行和管理能力、投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公募基金具有出色的投研能力等,加上資管新規豁免了公募基金“只能加一層委外”的限制,未來基金投資在委外投向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擴大。
公募加緊布局短債基金
另據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雖然有很多機構定制基金不再適應當下的市場,但當前仍有眾多機構客戶與公募基金合作的意向強烈,而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也將客戶機構化的轉型作為公司下一階段工作重心。
在資管新規落地后,新發機構定制基金逐漸恢復了此前熱度,在今年較為冷清的基金發行市場中,機構定制基金成為主流產品。數據顯示,在今年成立的864只基金中(各類份額分開統計),除去年初成立的興全合宜和6月成立的幾只戰略配售基金(均面向個人投資者募集且基數過大),有182只基金的募集天數在10天以內,且類型大多為定期開放型,總規模占比53.69%。
同時,這一現象在近期更為顯著,多家公司開始更為積極地發行機構定制基金,且產品類型以定期開放類的短債基金居多。數據顯示,8月以來成立的基金中,包括中郵純債匯利三個月、平安大華合錦頂開、華夏鼎福三個月、泰達宏利澤利3個月等16只基金均僅針對機構投資者募集,且有多只產品成立規模超過10億份額。
據上述人士透露,資管新規落地后,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溢出,需要有新產品承接這部分資金,而貨幣基金受流動性新規影響收益率下滑,都需要替代型產品,而久期較短、風險較低、流動性好的短債基金獲青睞。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