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開學第一課\":入校離不開高科技 迎新缺不了流行語
摘要: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軍訓期間,大二、大三學生組織快閃為新生打氣。東軟新聞社/供圖溫州醫科大學學生扮演吉祥物歡迎新生。溫州醫科大學 倪劭楷/攝大連外國語大學新生在簽名墻上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軍訓期間,大二、大三學生組織快閃為新生打氣。東軟新聞社/供圖
溫州醫科大學學生扮演吉祥物歡迎新生。溫州醫科大學 倪劭楷/攝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生在簽名墻上簽字。大連外國語大學融媒體中心 羅斕/攝
南京郵電大學為新生準備的拍照框。南京郵電大學 楊澤勛/攝
湖南農業大學為新生準備“時光郵筒”,為學生保管寫給自己的信。湖南農業大學新媒體中心 張瑤/攝
入校離不了高科技
今年的迎新工作科技感十足,高校VR全景校園、AR錄取通知書、智能化報到、學生信息大數據分析等應用前沿科技成果的元素層出不窮,不僅讓新生們感受到了象牙塔的魅力,也讓整個報到過程更加高效便捷。
中山大學的李尚儒介紹,今年中山大學迎新已進入“微時代”。新生只需打開手機,讓迎新志愿者掃一下微信二維碼,新生的名字、性別、培養層次、繳費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接下來就是領取校園卡和宿舍鑰匙,整個報到手續耗時不過3分鐘,免去了填寫遞交材料的手忙腳亂,也避免了忘帶材料造成的不便。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二學生王鳳儀則感嘆技術帶來的變化。前不久,她還從南京大學官微了解到,學校今年通過校園迎新網的數據調查,統計了新生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數據,用大數據透視2018級新生,還通過大數據“推薦算法”,量化評估各項數據之間的相似度,幫助新生更快找到志趣相投的室友。
事實上,新生融入校園的進程早在開學前就開始了。暑假期間,湘潭大學的鄧怡逸就在新生群里點開了一條直播游校園的鏈接,帶新生提前認識校園。遼寧科技大學的大二學生李琦琦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校今年還做了VR校園全景圖,在大一新生開學之前發布,方便新生提前了解校園。
沈陽農業大學的曹致遠還沒開學時就在網上學了學校制作的安全教育視頻。“一共4章40小節,講如何防盜、防傳銷、怎樣安全用電等等。”曹致遠告訴記者,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教育,也都通過類似的方式,開學前就在網上完成了。
微評:從線上的入學教育,到VR和AR校園景觀路線,再到無紙化報到和大數據分析,第一批00后還沒入學,就提前領略了校園風光和校園文化,他們不再需要拿著厚厚的材料、填寫一份又一份表格,切身感受著科技帶來的便捷。
極具科技感的“學前”校園攻略第一時間向新生展示了學校的創新底蘊與科研精神,成為大學精神的重要表現符號之一,為即將步入大學的新生上了別具匠心的“第一課”。
迎新缺不了流行語
“我會一直喜歡你,像風走了八千里,終歸浙里。”“吃雞毀一生,網友窮三代,天天上自習,必成高富帥。”開學季,國內高校校園里都掛起了迎新橫幅。比起類似“歡迎2018級新生入校”的普通標語,“另類”迎新標語成了熱搜話題。
“剛入校時對迎新橫幅印象非常深。那些橫幅要么比較文藝,要么套用網絡流行語,還有一個學院的橫幅創意源于《進擊的巨人》。”南京大學的王鳳儀說。
除了“大開腦洞”的橫幅,一些學校的迎新方式也別出心裁。中央財經大學的新生葉燁告訴記者,學校的迎新和交通工具“杠”上了——學校里豎了一面機票圖案的簽名墻,“登機口”是“沙河高教園大洼”,“目的地”是“世界一流精英人才”,“登機密碼”是校訓“忠誠、團結、求實、創新”。
歐陽鈺霓體驗了一場“魔性”的新老生交流會,學長、學姐竟然扮成小黃人,跳時下極為紅火的“火箭少女101”組合的舞蹈《卡路里》。
微評:從昔日隨處可見的“嚴謹治學”“人生夢想”等詞語,到今日網絡流行語悄然占據迎新標語主流。一幅幅極具網絡感的迎新標語,一場場充滿歡聲笑語的迎新儀式,洋溢著00后的青春氣息。
時代在變,象牙塔對新生的熱情卻從未改變。00后生于互聯網時代,他們對輕松、幽默的網絡語境極為適應。高校審時度勢,借用網絡流行語等詞語“包裝”迎新條幅、迎新展板、迎新儀式等環節,更容易消除新生的陌生感,給新生留下溫暖、貼心的第一印象。隨處可見的詼諧橫幅,則承載著師長對“00后”滿滿的善意。
此外,相較于傳統用語,這些借用俏皮話“馬甲”表達的勸勉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令新生們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亦能體會到學校的良苦用心。
報到多了種“空手到”
8月底,湘潭大學的大一新生鄧怡逸拎著一只行李箱,就來學校報到了。不是因為她的行李少,而是其他物品早就提前快遞到了學校。
像鄧怡逸這樣輕裝上陣的00后新生,今年著實不少,以致各大高校紛紛掀起了一股“空手到”颶風,而生活用品、大件衣物、厚重的被褥則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校園物流中心。
中山大學的李尚儒告訴記者,以前開學季,總能在校園內看到提著大包小包的新生。有時候,行李太多一個人拿不了,還得“全家總動員”。談到快遞寄行李成今年新生首選,她覺得“現代化的物流確實提供了便利”。
四川大學的大三學生李雨薇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開學季的“快遞潮”:“學校的快遞街人山人海,排起了好長好長的隊。”李雨薇覺得和自己差兩歲的00后真的“不一樣”,她甚至夸張地表示:“感覺和他們整整差了一個世紀。”
但在鄧怡逸看來,盡管“空手到”讓旅途輕松了,但麻煩卻并未減少——報到當天,父母陪她在校內各個快遞點取包裹,就跑了3個多小時,拆快遞則花費了整整1個小時。
不過,在把自己的小床布置好之后,心滿意足的鄧怡逸表示,雖然不輕松,但如果再選一遍,仍會選擇郵寄行李。“畢竟讓父母一起扛過來太辛苦了。”
微評:作為“世紀一代”,00后的報到方式也與師兄師姐大不相同。“學生未動,行李先行”成為新生報到的新時尚,網友形象地將這種報到方式稱為“空手到”。
學生和家長從沉甸甸的行李中解放出來,得益于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尤其幫助那些家庭所在地距學校較遠的新生及其家人,減輕了旅途的辛勞。不過,便利歸便利,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管在那個年代都是硬道理。
標配變成了“新六樣”
開學沒幾天,葉燁就在宿舍里聽見一陣陣“嗡嗡”的響聲。原來是室友專程從家里帶了一臺榨汁機。“外面賣的果汁太貴,她就每天在宿舍榨橙汁喝。”葉燁本人的裝備則比較“中國風”——茶具和茶葉,學書法專業的她,覺得“左手毛筆、右手茶壺”更符合自己的氣質。
與生活用品類似,00后的學習和休閑設備也在與時俱進。“我們宿舍基本人手一臺電紙書。”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大一的歐陽鈺霓告訴記者。喜歡攝影的鄧怡逸,專門帶了相機來學校。她還發現周圍戴藍牙耳機的同學比戴有線耳機的同學要多一些。
開學季,有網友總結了不同年代學生入學的“三件套”——70后大學生的是被子、臉盆、搪瓷缸;80后大學生的是隨身聽、臺式電腦、熱水器;90后大學生的是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單反相機。
如今,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數碼相機、智能手表、藍牙耳機這6件套,被稱為00后大學生的“新六樣”。
王鳳儀向記者介紹,她們當年入學的“標配”還是筆記本電腦,而現在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和愛好攝影的新生來說,帶著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的無人機來上學的情況也不少見。
微評:今年是恢復高考41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的滄桑巨變體現在高校新生身上極具時代感。上世紀70年代新生報到的“三大件”,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花樣繁多的高科技產品。
從00后配備的物品中,能讀出他們別樣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機等通信設備折射出他們在信息社會與時代保持同步的愿望;藍牙耳機、平衡車等新潮設備則彰顯了他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在感慨技術進步、居民消費水平提升的同時,我們也應將目光投向那些家庭經濟較為困難的學生。雖然攜帶昂貴裝備的新生越來越多,但依然有一些學生連裝備“標配”筆記本電腦的目標都難以實現。怎樣謹防因“硬件”劣勢擴大學生群體之間的“知識鴻溝”,是冷靜下來后應該思考的問題。
軍訓新增了“才藝秀”
開始軍訓的第7天,訓練間隙,沈陽農業大學的李宇寧所在的方陣一陣起哄,緊接著一個女生被推舉出來,在方陣前跳起力道十足的現代舞,引得臨近方陣中的同學連聲驚嘆、拍手叫好。
這是軍訓場上休息時間常見的畫面,除了本方陣的自娛自樂,李宇寧所在的方陣還和附近方陣“斗歌”“斗舞”,這個方陣的幾位同學到那個方陣前跳上一段《小蘋果》,那個方陣來唱上一首《強軍戰歌》。
在嚴肅緊張的軍訓中,作為大一新生的李宇寧很喜歡這種短暫的休閑時間。“剛開學同學們都不熟悉,這樣的互動能拉近大家之間的距離,盡快熟悉起來,趁機多交一些朋友,也能看到同學們身上那些平時看不到的特長和優點。”
遼寧科技大學大二學生李琦琦眼里的軍訓間隙才藝表演有著另一層意義。“軍訓期間,很多社團都在為之后的百團大戰忙開了,有一些動漫社、舞蹈社、音樂社團都會趁著方隊休息時去表演,也會尋找一些有特長的新生。”學生會也會借此機會發掘人才,為即將到來的迎新晚會、各式各樣的校園比賽物色新人。
微評:提及軍訓,“過來人”腦中總是會冒出驕陽酷暑、度日如年、掩蓋個性等關鍵詞。然而,00后大軍的到來卻為傳統的軍訓注入了“一股清流”。比如,內蒙古藝術學院大一新生軍訓,舞蹈學院學生休息間隙在動感的音樂中起舞、長安大學軍訓匯演700名學生齊跳網絡流行舞蹈《卡路里》……高校新生軍訓場正在成為學生才藝秀場。
以往,軍訓中學生只是單純的受訓者。現在,軍訓場成了大學新生彰顯自我的第一個舞臺,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主動展示者。
這個大學生自己建起的新“秀場”,一方面,可以通過勞逸結合的方式,緩解學生訓練疲勞,提升訓練效果。另一方面,讓年輕人在新環境下展示自己的同時,有助于消除新生之間的距離感,推動新生盡快融入大學新家庭。軍訓才藝秀,這個可以有。(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琦琦、葉燁為化名)(南京大學 孔德淇 廣西大學 王鈺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畢若旭)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