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風險偏好降低 8月票據融資創近年峰值
摘要: 人民銀行1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萬億元。細究結構可發現,在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方面,表內的票據貼現似乎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恰是銀行在
人民銀行1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萬億元。細究結構可發現,在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方面,表內的票據貼現似乎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恰是銀行在當前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下做出的風險偏好“答卷”。
具體來看,8月企業貸款為6127億元,環比小幅回落。其中,中長期貸款為3425億元,較7月環比減少1450億元,是今年以來的最低值;而票據融資額達到4099億元,較7月份環比增加1711億元,成為近年來的峰值。
對于這種“一冷一熱”“一峰一谷”的現象,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中心主任王一峰表示,融資冷熱不均的現象仍然突出,近幾個月票據融資出現持續沖高,反映了銀行風險偏好偏低。
確實,從銀行實際操作角度來看,將更多貸款投放給居民還是投向企業一般性貸款,或是選擇利用票據貼現給企業融資,是一個基于風險考慮的選擇題。
對于銀行交出的這份“答卷”,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解釋,票據對銀行而言,是一種風險比較低的信貸業務,在目前經濟環境下,銀行對一般的企業貸款投放比較謹慎。同樣的,由于房貸的風險相對較低,8月份居民貸款增量也有所上升。
王一峰進一步分析,貸款呈現這種結構也折射出,在符合風控要求的項目投資不足、實體經濟有效投資尚未明顯啟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資產負債表傳導渠道受阻。
同時,自身資本約束也是限制銀行“追捧”中長期貸款的因素。恒豐銀行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蔡浩表示,在資管新規的影響下,銀行表外資產正逐步“回表”。受資本充足率制約,銀行普遍存在風險資本不足的情況,對長期信用投放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建議加強監管政策引導、增強銀行資本補充能力,或是通過監管辦法調整、減少銀行資產風險消耗,比如對地方債風險權重進行調整,進一步為“寬信用”創造條件。
此外,8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52萬億元,略超預期,這主要得益于影子銀行收縮速度的放緩。數據顯示,8月表外融資雖然仍維持減少的態勢,但是減少幅度已經較7月有明顯放緩,僅委托貸款環比多減257億元,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減少688億元和779億元,環比分別少減504億元和1965億元。(⊙黃紫豪 記者 李丹丹 ○編輯 陳羽)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