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數字沖動” 丟了知識產權的初心
摘要: 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共授權發明專利42.0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自2011年起連
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共授權發明專利42.0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自2011年起連續6年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中國的受理量更是超過了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四方受理量的總和。這樣的變化,讓人喜憂參半——
企業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授權政府獎勵4萬元、為完成專利申請指標不惜批量“造假”、一個專利事務所代理大量“垃圾專利”而被列入“黑名單”……
近期,科技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地方政府在推動專利工作中“數字沖動”明顯,企業為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項目而編造和購買專利的亂象不止,部分單位重數量輕質量、專利成果轉化難。
亂象頻出導致創新價值觀被扭曲、創新秩序被擾亂,許多企業申報專利的目的背離設立知識產權制度的本意??萍既請笥浾咴诟咝?、企業和專利事務所采訪時,一些企業家和學者對當前一些偽創新現象表達了不滿。
專利數量暴增是喜還是憂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2017》報告顯示,世界各地2016年提交了31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的增長量占全球總增量的98%。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自2011年起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國的受理量更是超過了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四方受理量的總和,占全球總量的42.8%。
專利數量的暴增,究竟是喜是憂呢?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廣海認為,隨著我國研發投入的增長、創新能力與專利意識的提高,專利數量必然有相應的增長。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17年在歐洲專利局申請了2398項專利,位居全球第一。
過去,大多數企業重產品輕研發、重市場輕技術,導致總體專利儲備不足、核心競爭力缺乏,現在都開始圍繞知識產權做文章,向知識產權密集型轉變。以江蘇為例,好孩子、寶時得、科沃斯等一批專利大戶所屬行業分別為嬰童用品、機電設備等。
但是,攀升的專利數量正在脫離我國創新能力的真實情況。
據《2017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評價報告》,我國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為6.2年,與國外10年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
“專利維持年限短說明專利質量較低,當收益低于維護費用,專利權人就會放棄。”吳廣海說,“所以,拋開質量僅談專利數量增長沒有意義。”
記者在調查中聽到一種聲音:政府對專利施以必要的引導是對的,但是一些地方的不當資助、盲目追求數量,導致非市場因素成為申請專利的主要動機,專利數量增長而質量沒有同步提高,嚴重背離了專利制度激勵創新的本意。
怪象頻出擾亂創新秩序
專利的“利”字,說明其中有巨大的利益,專利權人可通過獨占或許可獲利。但是,有一些人卻動起歪腦筋,在專利申請、授權和轉讓過程中謀取不當利益。
在東部某市,企業獲批一項發明專利授權當地政府補貼4萬元。如此高額的補貼一是源于上級政府下達的考核指標,二是兄弟城市補貼政策攀比、金額不斷加碼所致,該省各市對于發明專利的補貼力度從2萬元至4萬元不等。
重獎之下不僅有勇夫,還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2017年,合肥華信知識產權事務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名單,同行稱之為“黑名單”,主要原因就是代理的垃圾專利太多,一年申請專利1.4萬余件,而授權率僅為1.9%,注水嚴重。
而在鄰省的另一城市,政府補貼力度雖然不大,但是對企業專利的“包辦”不輸他人??萍既請笥浾吡私獾?,每到年底,該市沒有完成指標的區縣政府會直接購買發明專利,或安排專利代理機構集中編寫發明專利申報書。
這樣的專利質量怎么樣,地方政府和企業心知肚明,但是他們需要的只是專利數量的增長,至于是否能授權或轉化,并沒有人在意。
在各種排名壓力下,不少地方政府明確提出增加專利數量的種種“計劃”,如廣西的“發明專利倍增計劃”等。為了提高專利數量,全國各地方政府幾乎都出臺了名目繁多的財政資助專利申請政策。
記者通過查詢得知: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簡單換算可知,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21萬件。而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受理量為133.9萬件。也就是說,2016年有12.9萬件發明專利沒有繳納申請費。
“這些沒有繳費的發明專利,恰恰說明申請動機有問題,只是為了完成考核指標或是騙取政府獎勵補助資金。”吳廣海直言不諱地說,這些怪象擾亂了創新生態,浪費了社會資源,也影響了決策部門對科技進步的客觀認知。真正創新的企業受到打擊,善于投機的企業鉆了空子,還有一些企業以為通過“編一編”就能拿到政府獎勵或是獲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項目,以為這就是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新”。
收緊審查杜絕垃圾專利
專利是法律賦予發明創造者的市場獨占權利。
但是,快速增長的專利數量,卻逐漸透出浮躁的心態和失準的規范: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想通過“數字成績”壘高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借助專利數量包裝自己,吸引更大的市場投資及訂單。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在專利申報、交易環節,“黑色產業鏈”已經滋生蔓延:一些代理機構打著專利運營的旗號,編寫無用的“垃圾專利”,賣給有需求的企業,或是幫助地方政府應付考核指標,只能看不能用的專利成果大行其道,本應用于激勵創新的國家財政資金,反被政策投機者掠取。
南京聚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知識產權分析師宋剛告訴記者,撰寫一份高質量專利的申報書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編寫不需要保護范圍不要授權結果的“垃圾專利”就容易得多,只需在網上抄抄改改,一天就能寫很多份。魚龍混雜的代理市場,還導致專利代理運營機構品牌建設困難重重,弱專利、偽創新大行其道,并幫助一些企業和高校院所在一些認定和驗收中蒙混過關。
吳廣海認為,回歸專利制度初心須豎立正確導向。首先,政府應淡化數字指標,從嚴審查發明專利申請,對于將專利數量作為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依據作出嚴格限制。
其次,改變財政獎勵補助資金的使用方式,停止資助專利申請,制止地方不當補貼,直至取消專利申請費用的財政資助。
第三,提高專利侵權賠償力度,目前國內法院針對侵權案件平均判賠數額是8萬元人民幣,而美國是450萬美元。無保護則無權利,無權利則無價值,無價值則無創新。
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從去年開始,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開始收緊發明專利審查尺度,許多省份發明專利授權量在連續增長后,開始出現下降態勢;江蘇等專利大省提出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讓市場成為評判專利質量的唯一標準,幫助地方和企業擺脫“數字沖動”回歸質量先行。(記者 張曄)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