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梨園春秋
摘要:王淑和 熊華民 袁子亮引子汝埠人家煙樹重,河流如鏡壘如峰。登高士女年年愿,看罷迎春聽勸農。這是唐朝貞元年間流行于真陽(正陽)縣境內的一首《竹枝詞》曲。正陽夏朝時為
王淑和 熊華民 袁子亮
引子
汝埠人家煙樹重,
河流如鏡壘如峰。
登高士女年年愿,
看罷迎春聽勸農。
這是唐朝貞元年間流行于真陽(正陽)縣境內的一首《竹枝詞》曲。正陽夏朝時為慎國,周朝時縣南境為江國,北部屬慎國。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縣,距今有2100多年。正陽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商朝周朝,特別是春秋時期正陽境內就出現歌舞、鼓舞等娛神活動,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逐漸演變成為具有鮮明中原楚文化特征的正陽戲曲文化。
探尋正陽戲曲文化形成的軌跡
正陽地處豫南,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處,受楚文化影響,早在春秋時期就信鬼、信神、好祀,用歌舞、鼓舞形式娛神。《正陽縣志》里“嚇馬(神漢),赤舞,雖虎而往觀,社火、蹺生風盛鄉里”的記載,說明歌舞之類的娛神活動當時在正陽比較盛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娛神形式逐漸演變為娛人。這種娛人形式又漸漸演變成戲曲表演的雛形。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真陽(正陽)縣令俟云,在任期間非常喜愛由伶人演唱的《竹枝詞》,常以這種歌舞娛樂形式教育百姓。后來,俟云升遷到湖北襄陽,忽然得了一場大病,思念真陽鄉音,遂派其弟專程返真陽邀請伶人去襄陽演唱《竹枝詞》。俟云聽了頓時病愈大半,飲食倍增。《竹枝詞》用語流暢、文風典雅,音調清新和諧、悅耳動聽,不僅平民百姓喜聞樂見,雅士文人也津津樂道。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大書法家顏真卿已過高年,來真陽拜謁黃叔度墓,并鐫石勒碑,書“漢黃叔度墓”五字,下落款“顏真卿書”。后至衙府,娛歌興起,顏真卿又書“真陽竹枝優極”匾額,懸于城內小寺廟觀亭。唐代流行正陽的《竹枝詞》曲,膾炙人口,被認為是正陽戲曲的雛形。
明末清初正陽戲曲發展盛況
宋元時期,儺戲已在正陽大量出現。到了明清朝代,各種劇種漸流正陽,各種戲曲,“你方唱罷,我方唱”,戲曲表演已成為人們主要娛樂形式。當時還流傳這樣幾個小故事。
故事一:舞百戲慶城池重修。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義軍劉良率兵攻克真陽,土城損壞殆盡。兩年后(公元1513年),新任縣令張某重修城池。將土城改為磚城,四方各有城門,四角各設炮樓,鐘鼓、魁星兩樓相望,很是壯觀。落成后,大舉慶祝,地燈、社火徹夜通宵;曉至夕間,街舞百戲連演七天之久,百姓、官員歡娛異常。
故事二:演大戲,慶勝利。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義軍李自成部下王義順、沈萬登率兵攻克塞關(今正陽縣寒凍鎮)。為慶祝勝利,他們兩人命隨軍戲班“筑高臺,唱秦腔,演大戲”。臺高八尺、方三丈。扮古人,演古書,古樂管弦,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陽縣名改為正陽后,廣開了豫南五縣的官路,南北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汝南代堂的“卷戲班”,上蔡黃埠一帶的“羅卷戲”,先后流入正陽。每逢集鎮要沖所扎高臺、唱羅戲,動輒三五日不散。戲臺旁開設酒鋪、飯棚,遠近村民可自由觀看。可見,當時正陽的戲曲活動是何等繁榮!
豫劇的流入和發展
清朝末年,隨著經濟的繁榮,湖北、江西、浙江、陜西、山西等地的商賈紛紛云集正陽縣城及汝南埠、寒凍、陡溝、銅鐘四大名鎮。他們在這里開油行、營糧行、辦醫藥、賣布匹、興裁縫,一時正陽成了風水寶地。外地一些戲班和劇種也進入正陽。除原有劇種外,又流入山東梆子、河北梆子、京梆及南陽梆子、曲劇、越劇等劇種。而最早流入正陽的是豫劇(時稱大夸戲、梆子戲、謳戲、靠山黃、河南梆子)據考,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先后從河北、山東等地流入。因其班社多,班規嚴,行當齊全,劇目、唱腔和表演較為規范,加上流入時間早,逐漸成為正陽的“當家劇種”。1905年后,正陽的梆子戲班社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比較有名的有: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陽縣傅寨集付占元的“梆子江湖班”,主演有大鳳、牛發祥等;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熊寨宋店集成立的黃國發梆子戲科班,培養出徐三、金志、馬龍、鄧德等在當地叫得響的演員;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正陽縣鐘家店(今彭橋鄉老店)武和尚以戲養廟辦起的梆子“僧藝班”。還有士紳宋老槍在宋店辦的梆子班,山頭鋪辦的二夾弦戲班。之后,又出現汪湖“江湖班”、魯店“玩會班”等梆子班社。除縣域西南外,梆子班社幾乎遍及全縣。
梆子班社的興起與正陽縣人民劇團的成立還有著密切關系。民國時期,山東省滕縣有個叫王善臣的老藝人,掌管一個民間梆子戲班(號稱“大王班”)。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占領山東后王善臣因不給日本人行鞠躬禮被日本人痛打一頓。后來,他帶著該班流落南徐州,之后又流落河南正陽、羅山、息縣等地演出。迫于生計,該班后來投靠了原國民黨軍第55師,接著又投靠了原國民黨地方軍第四縱隊,改名為“四維劇團”(正陽豫劇團前身)。1949年,正陽解放時,王善臣的“大王班”正在銅鐘集演出。9月18日,正陽縣人民劇團正式宣布成立,從此正陽戲曲文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名震豫南的正陽縣豫劇團
1949年,正陽縣人民劇團成立時以演河南梆子戲(豫劇)為主,全團30多人,團長曾繼義。經濟來源主要靠演出,困難時政府適當補助,即民營公助,1955年轉為全民所有制文藝團體,更名為“正陽縣豫劇團”。
正陽縣豫劇團(以下簡稱“正陽劇團”)成立后建立健全了黨團組織。該劇團先后調入音樂、編劇、導演、美工等人員,并動員客居外地的翟青云、楊玉嶺(小黑臉)等參加,還接邀了一些外地流動角色。1951年,接收了馬蘭芳;1954年,接收了張蘭花、張蘭保、喬春香等豫西調演員,后來又接收了原駐馬店(今驛城區)先鋒劇團青年女演員張振環(張萍),到1956年底全團演職人員80余人。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音樂、舞美、燈光和編導人員濟濟一堂,絲竹盈耳,滿園生輝。
正陽劇團成立之初沒有演出場地,樂器只有幾把二胡、一把月琴和鑼鼓、釵、梆子等。于是,他們靠“賣紅票”買下了城關劉世民糧行,搭戲棚演出。后來,縣財政出資在縣城中心建劇院一座(后失火毀燒),1987年縣里又投資在原址重建,可容2038個座位,更名為“正陽影劇院”。
音樂唱腔有了新飛躍。1956年參加信陽專區第一屆戲曲演出時,正陽劇團樂隊已增至20人,音樂設計李群讓,在全區率先實行樂隊伴奏,節奏統一,音色平衡,被評為音樂伴奏一等獎。
正陽劇團的唱腔,最初由于演員大多來自山東“大王班”,自然而然地滲入了極濃的山東梆子韻味。后來吸收了沙河調的特點,與山東調合二為一。1951年,張蘭花、張蘭保等豫西調的演員參加正陽劇團,該團又吸收了豫西調“下五音”唱法。特別是張振環(張萍)參加正陽劇團后,唱腔音樂改變了過去呆板松懈的唱法,她自編自演了《文天祥》《芳草碧血》等劇目,俏麗有生氣的唱腔,深受觀眾喜愛。
1984年,正陽劇團吸收了豫東調,其唱腔激昂高亢,自然流暢,使正陽劇團在聲腔方面有了新飛躍。
正陽劇團成立以來,積極整理、改編、移植和自創劇目,并取得豐碩成果。1955年至1965年,該團編劇李好學、李庭瑞及劇改干部李智生,通過采訪老藝人王玉仙(藝名大坤角)、王鳳真、王玉祥等人,改編劇目《鞭打蘆花》《龍鳳鎖》《恩仇記》《文天祥》《梁紅玉》《水母娘娘》《日月圖》《林沖》等,整理劇目《碧血揚州》《芳草碧揚州》《歸來》《八一風暴》等。他們還緊跟形勢排演了《血淚仇》《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社長的女兒》《野火春風斗古城》《山鄉風云》《焦裕祿》等一批現代戲。
尤其是1975年由陳嶺創作的現代戲《雞場小哨兵》上演后,引起轟動。該劇1975年參加河南省現代戲調演,省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播放,劇本和根據劇本改編的連環畫,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和省戲曲工作室分別出版。
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正陽劇團改編、創作劇目碩果累累、成績喜人。該團編劇李庭瑞整理的傳統戲《羅帕記》,參加地區演出獲劇本三等獎。1986年,他和黃建業合編的歷史劇《翰墨情》,獲駐馬店地區第一屆戲曲比賽獲劇本獎。1992年,他和熊華民合作的現代戲《老少光棍》,獲地區戲曲比賽劇本二等獎。
1981年至1995年,正陽劇團還創作演出了大型古裝戲《青蛇正傳》(王人眾等編劇)和現代戲《楊靖宇》(張毅、王人眾、楊玉嶺編劇)。1995年,《楊靖宇》被駐馬店地區豫劇團搬上舞臺后,到當年10月底共演出168場次,觀眾達22萬人次,演出收入40多萬元,創全地區現代戲演出之最。該劇還分別榮獲駐馬店地區“悅泉杯”劇本一等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正陽劇團成立以來,始終把培養藝術人才作為戲劇發展的大事來抓。他們通過以團帶隊、以老帶新,吸收和接邀流動演員,選派演員到省、市劇團觀摩學習等措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在縣內外乃至在全省叫得響的演職人員。他們當中有老藝人曾繼義、段金山、趙坤英、翟清云、史文奇、楊玉嶺、張振環、于香芝、王秀榮、汪荃武、楊寶珍、黎廣學、王長江、于天佑(藝名劉示河)等,“梨園新秀”王素麗(妮娃)、汪向梅、
浴火重生的正陽戲曲文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正陽縣戲曲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沒過多久,這種喜人的局面卻受到戲曲藝術大氣候的影響,正陽劇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因為沒錢購置服裝道具,無法排演新戲,僅靠演幾部老戲觀眾銳減、收入減少,到2000年該劇團停演。
正陽戲曲文化如何走出困境浴火中重生?為解決縣劇團的困難,1994年7月,時任縣長陳繼曾親自主持召開由企業廠長、經理參加的“文企聯姻”座談會。會后,收到企業捐款4萬余元,購置了一批服裝道具,當年排新戲6個、演出349場次,演出收入16萬余元。1995年5月,正陽縣人民政府還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全縣每人籌集5角錢作為戲曲文化發展基金。與此同時,縣財政對戲曲文化發展的專項撥款也由年均4萬元增加到8萬元。
21世紀,民營劇團應運而生。這匹“黑馬”的沖出,給正陽戲曲文化的振興和繁榮帶來一片光明的前景。
民營劇團作為特色文化的代表性組織,具有藝術、地緣、業緣性及對群眾極具親和力和滲透力,并在辦團形式、運作機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獨特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基礎差、生存環境相對嚴峻。二是演藝人員匱乏,演員流動性大。三是資金缺乏保障,劇團難以創新。
這種情況引起正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他們采取一系列措施,為民營劇團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正陽縣本著政府出錢買劇目、場次,群眾免費看大戲的原則,在資金上大力扶持民營劇團發展。2012年以來,縣財政共拿出180多萬元購買民營劇團戲曲節目,送戲下鄉近千場次。二是政府補貼,鼓勵參加各類戲曲比賽。近年來,縣里按照參賽演出場次等對民營劇團給予適當的補助,還先后拿出10多萬元采購演出器材,以實物形式給予扶持鼓勵。三是加強對民營劇團的管理。四是堅持引導示范帶動。正陽縣已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了戲曲大賽,開辟了相互交流的窗口,發展人才的舞臺。對獲獎劇團除進行獎勵外,還把其作為政府購買文藝下鄉,送戲到鄉村和重大活動的劇目定點單位。如2012年通過全縣第一屆戲曲大賽,政府出資按每場1500元的標準,購買獲得前三名的6個民營劇團演出近300場次。2013年、2014年第二屆、第三屆戲曲大賽后,按每場1800元的標準,購買獲獎劇團演出280場次。五是加大監管力度,規范演出市場秩序。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陽縣戲曲藝術團體經營狀況良好。至2017年,正陽縣有各類演藝團體20多個、從業人員300余人。其中,注冊的民營劇團有正陽縣便民豫劇團、正陽縣熊寨鎮王樓村豫劇團、皮店“心連心”民間藝術團和紅梅羅香戲曲有戲公司、陽光助殘演出公司等12家。2012年以來,全縣民營劇團演出共計8000場次,平均每團演出400余場次,演出收入預計在300萬元,觀眾達60萬人次,演出遍及正陽縣各個鄉村,周邊信陽、羅山、確山、平輿、新蔡和鄭州、漯河及湖北、安徽等外省、市。
特別是正陽縣便民豫劇團自1997年成立以來,常年活躍在河南、安徽、山西等地。每年演出8個月,演出700余場次。2016年至2017年,該團所演劇目在全市戲曲大賽中連獲大獎。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