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前,孩子容易怕生
臺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臨床心理師 廖羚雅
摘要: 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不同,有的特別怕生,連親友的熱情互動都會嚇得嚎啕大哭,讓父母既尷尬又心疼。如何陪伴敏感孩子度過這段適應期呢? 孩子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警戒
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不同,有的特別怕生,連親友的熱情互動都會嚇得嚎啕大哭,讓父母既尷尬又心疼。如何陪伴敏感孩子度過這段適應期呢?
孩子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警戒、不安等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為陌生人焦慮,發生年齡與階段因人而異,平均從七八個月開始,持續時間不一,通常最慢2歲前結束,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從生理發展機制看,新生兒因視覺距離較短窄,直到1歲后才慢慢接近成年人視野寬度,對顏色和立體感要到七八個月以后才趨于成熟,能看清家長的面孔、表情與動作,結合聲音和面孔認人。當孩子認得出家長,且比較喜歡或依賴家長勝過陌生人時,就可能對他人的出現、親近感到害怕,進而衍生困惑或不適感。如果孩子對新奇事物較難接受、個性敏感,往往也需要多點時間觀察,直到感覺安心才能放下防備。正處于陌生人焦慮階段的孩子,最常見的害怕反應是大哭,有些孩子會持續注視陌生人,呈現安靜愣住狀態或躲進家長懷里。
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是正常發展階段反應,也是一種社會化表現,家長不用過于擔心,小時候對陌生人感到焦慮的孩子,不見得長大就內向害羞,反倒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利用環境或機會,幫孩子逐步走出怕生階段。
家長要保持耐心。接受孩子在探索階段的發展表現,有些孩子可能非常喜歡且依賴家長,可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讓他有機會和陌生人熟悉和建立關系。比如增加視覺刺激,讓孩子接觸男女老少等親戚,慢慢學會和不同人打交道。
尊重孩子的感覺。在和陌生人建立熟悉關系過程中,家長要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感到害怕和緊張都是真實情緒,不要忽視或責備,要同理和陪伴。面對親友來訪,可事先告知孩子,提醒親友先遠遠打招呼再慢慢靠近,不要一下子太熱情,以降低孩子的緊張感。
循序漸進,家人陪在身旁。家長可事先向拜訪親友解釋,孩子很可能拒絕他們的熱情擁抱,但不是故意的。介紹親友時,可抱著或牽著孩子,讓他在安心情況下,先和對方打招呼、初步認識。家長可先和親友聊天、談笑,讓孩子感到家長與對方互動良好,再慢慢帶領孩子與對方互動,這樣孩子更有安全感。▲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生命時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