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監督服務花錢買“自律” 投資or白費?
摘要: 自律是個好東西,但并非人人都有。 早上賴床的“懶癌”人群比比皆是,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者不在少數、健身減肥的Flag(網絡流行語,意指
自律是個好東西,但并非人人都有。
早上賴床的“懶癌”人群比比皆是,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者不在少數、健身減肥的Flag(網絡流行語,意指“目標”)大旗在半道倒下一片接一片,眾多拖延癥患者正在“病入膏肓”的路上越走越遠……不過,不少大學生有自己的對策,比如,花錢買“自律”。
怎么買?最近爆紅影片《西虹市首富》中,主角王多魚設計了一個“奇葩險種”——每個人花一塊錢為自己的脂肪買份保險,體重每減輕1kg可獲1000元理賠。雖沒影片中簡單、浮夸,但與之類似的“減肥險”“Flag險”可不少,監督自己學習、線上打卡運動等“自律”養成服務也是五花八門。
雇來的學業“監護人”
“常常是立完Flag,就被啪啪打臉。”考完六級后,英語不再是蘭州大學研二學生姜曉的“剛需”。盡管她清楚,自己學的是啞巴英語,還時常提筆忘詞,可就是沒有打開書本的動力。
然而,她學習英語的決心卻在去年寒假被無意間引燃。她發現舍友購買了一期英語閱讀課,每天在朋友圈分享學習進度,還時常“安利”身邊的朋友,“129元一期,用100天讀4本英語書,計劃打卡80天,還能得到實體書作獎勵,很劃算。”
一開始,姜曉覺得,舍友的行為并不明智。“全是免費資源,為什么還要花這冤枉錢?何況實體書到了,誰會打開看?”可剛開學,姜曉就看到了舍友的轉變,“不管多忙,都會抽空學英語”。眼見旁人“大功告成”,姜曉再也坐不住了,她立刻選中一個口語課程,加入打卡大軍。
花錢買來的“自律”很快發揮效力。“早上有閱讀提醒,晚上有補讀提示,班主任還會在微信群強調‘出勤退款’的激勵機制。”此后,早上一睜眼,姜曉就會想到學英語,睡前也惦記著打卡,就連坐車,都不忘完成計劃。“花了錢,就會暗示自己堅持下去,不能白花錢。”幾個星期下來,姜曉養成習慣,“好像一天沒讀,就少了點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三學生戴森則是為了二刷英語六級,在某微信公眾平臺上下單了一份30元的“Flag險”,督促自己背單詞、做題。想想自己一周的冰淇淋錢,他咬咬牙,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標,獲得了30元的返款。“效果還不錯。”他笑著說,這也能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良性監督機制。
據記者觀察,類似的打卡學習服務還不少——某一英語學習公眾號就推出了“背單詞補貼計劃”,用戶先交98元學習保證金,然后每天線上背單詞10分鐘,堅持180天并在朋友圈打卡,就可獲得200元的返現;在某網購平臺,也活躍著一大撥售賣監督學習服務的網店,多的月銷過百,有的店還提供一個月420元的監督服務,“每天3次打卡,學長親力親為,每日學習任務反饋,學長親自監督”,另有學習方法指導等,可謂“一條龍服務”。
買來的“目標”加速器
除學習,不少大學生操心的另一件終身大事,便是健身減肥、燃燒卡路里。但真正做起來,卻往往是三分鐘熱度。
為了避免再次半途而廢,網友張栗去年在某健身平臺上買了99元/月的套餐,不僅有運動指導,還提供飲食食譜+日常監督。用戶自己則需加入微信群,并打卡記錄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一系列無氧+有氧運動,客服或教練給以點評、糾正。
“若飲食、運動沒完成,客服或者教練會微信找談話,教育一下。”張栗記得,微信群里還有個排行榜,規定時間內任務完成比較好的還有紅包拿,“有時候是100元,有時候是50元,每期的活動不一樣”。
在張栗看來,健身房太貴,自己在家又不知道如何運動、飲食,“這種健身方式主要是培養學員正確的飲食作息習慣,從頭到尾跟下來,聽教練的話,是有效果的。”雖然后面沒有再續費,但這種運動、飲食習慣被她沿襲下來,目前身高165cm的她,體重維持在50公斤、體脂率24%左右。
等到來自溫州市的大三學生陳園想要在這一平臺上下單時,發現套餐已漲價,便靈機一動轉給了一位朋友1200元的押金,由朋友負責指導、監督,“自己瘦到88斤之日,便是押金返還之時。”
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的王立登不僅是這種購買方式的擁躉者,也是“發起者”。他借鑒大學時帶領同學晨跑的經歷,創建了一個名為“堅持成長棒棒團”的社群,在線上,鼓勵大家自覺地寫作、早起、運動、學習……一開始,社群免費吸納會員,但收效甚微。交流群里,常常一片死寂。于是,王立登萌生了收費的想法。
“99元一期,治愈拖延、懶、三分熱度,還有不定期包郵贈書以及大咖講座。”在王立登看來,一定程度上,花錢能保證質量升級服務,還能篩除一些意愿不夠強烈的參與者。的確,自從開始收費,并在群中設置獎懲,參與者明顯增多。截至當前,已有24期“21天成長訓練營”成功舉辦,吸納3000多名成員。
而在這些人中,“會有20%的人堅持到底。”王立登告訴記者,購買“自律”實際上是購買一種社群化成長方式,通過集體,將身邊人的榜樣作用傳遞開來,進而生成執行力、節奏感、成就感與歸屬感。在他看來,這不是單純的消費,更多是一種投資,“在學生時代,如果能夠形成這種投資行為,或者說成長習慣,對于后面進入社會有很大幫助”。
花錢能否買到“自律”
眼下,“購買自律”日趨流行,通過此種方式完成自己的“小目標”案例很多,但與此同時,反對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有人說“這不是智商稅,是懶稅”,也有人說“真正自律的人,并不需要外界的約束”“學習已經夠枯燥了,你還讓我付費,不如去打游戲”……在法國居里研究所讀博的李宇鈞看來,真正的自律靠的是自己主動,“要以目標為導向,明確學習是為自己而學,是為前程而學”。
以自己學習法語為例,李宇鈞說,從零基礎到出國自己只用40天通過語言測試。在此期間,自己并沒有購買任何課程與監督服務。只是不斷告訴自己,克服語言關,才能順利出國,“有了目標,自然可以全心投入”。
“怕的不是花錢買自律,而是花錢之后,得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自律。” 95后大學生趙丹告訴記者,為了提升自己,她參加了不少習慣養成訓練營,但大多收效甚微,不僅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反而讓自己更加焦慮,“興沖沖報名一個減肥計劃,每天跑步、跳繩、做操,強迫自己進入狀態。可一結束,又重回原形。學英語也一樣,明明天天打卡,但口語課上,說得還是磕磕巴巴。”
《習慣養成有方法》一書作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主動性與自律相輔相成,習慣能夠培養,但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前提在于認識某個習慣的重要性,提出目標,激發青少年的內在動機。
“有了內在動機,才能確立具體的行為規范,把習慣內容具體化為日常行為。”孫云曉建議,在習慣養成中,重視榜樣力量,通過長期訓練,進行行為強化。同時,要即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估和引導,表揚良好的行為,矯正不良的行為,“要相信自己的無限可能”。
(應受訪者要求,除王立登,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 王豪 實習生 王馨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