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假裝合群?“學會拒絕”也不錯
摘要: 合群往往被視作一種好性格。不過,生活中,有的人過于在意外界評價,即使不喜歡自己所在群體的氣氛和行為方式,也會假裝合群。人們怎么看“假裝合群”的現象
合群往往被視作一種好性格。不過,生活中,有的人過于在意外界評價,即使不喜歡自己所在群體的氣氛和行為方式,也會假裝合群。人們怎么看“假裝合群”的現象?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1%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會假裝合群,58.0%的受訪者認為假裝合群會壓抑自己內心真實想法,62.5%的受訪者建議習慣假裝合群的人敢于說“不”,學會拒絕。
受訪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9.4%,80后占53.1%,70后占11.6%,60后占3.7%。
北京某高校大學生焦逸之坦言自己是個心事比較重的人,“我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很少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喜歡憋在心里。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我總需要花很長時間適應,同時也會格外關注自己所在的群體是什么樣的。我經常會違背自己內心的想法,刻意地融入到周圍人中”。焦逸之回憶說,剛進入大學時,室友相約去看他們都喜歡的一個明星的演唱會,“雖然我并不太關注那個明星,但怕大家覺得我不合群,也一起去了。平時,我經常因為擔心和舍友沒有共同話題,而選擇跟大家一起參加自己并不感興趣的活動”。
今年30歲的林恩(化名)現在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她表示自己曾經是個愛假裝合群的人。“我大學時去實習,同組的實習生中午都一起出去吃飯,本來我可以帶飯,但是怕給人留下不合群的印象,也和大家一起去”。結婚之后,林恩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在家庭、工作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很少參加同學群組織的聚會或者其他不感興趣的社交活動”。
調查中,91.1%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會假裝合群,其中28.8%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會。對于假裝合群的原因,60.9%的受訪者歸因于害怕不合群被排擠,51.8%的受訪者擔心不合群被認為性格不好,40.4%的受訪者覺得隨大流有安全感,39.9%的受訪者覺得在群體中才不孤單,20.1%的受訪者覺得特立獨行顯得另類。
焦逸之坦言,假裝合群讓她變得有些沒主見、沒立場了。
調查中,58.0%的受訪者認為假裝合群的人容易壓抑內心真實想法,48.0%的受訪者認為經常假裝合群容易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受訪者認為假裝合群帶來的其他影響還有:放低個人價值(37.4%)、個性特點得不到展現(35.4%)、委屈自己(34.9%)、不敢承擔責任(30.3%)、隨波逐流(16.7%)和迷失自我(11.0%)等。
今年畢業于湖南某高校的張宇(化名)認為,如果父母比較強勢,孩子可能就更容易壓抑自己,在與他人交往時會假裝合群。“短期的影響就是心里面會有些不舒服、不自在,從長遠看,習慣了假裝合群的人格外會‘察言觀色’,變得過于世故圓滑”。
調查中,69.5%的受訪者坦言假裝合群會讓自己覺得“心累”,16.0%的受訪者表示不會,14.5%的受訪者表示說不好 。
64.7%的受訪者認為假裝合群的人應該改變這種做法。62.5%的受訪者建議習慣假裝合群的人敢于說“不”,學會拒絕,57.0%的受訪者建議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46.7%的受訪者建議不要過分在意他人評價,要有自己的判斷,42.7%的受訪者建議培養獨處的能力,27.4%的受訪者建議探索自我價值,發現自我。
“改變假裝合群,不是不合群。”林恩覺得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非常重要,“要和與自己興趣一致的、讓自己真正覺得舒服的人做朋友”。
張宇覺得獨處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思維方式很重要,“有時不合群也是一種挑戰,比如你想好好學習,周圍人都在打游戲,那么你就要有自控力。不要過于依賴他人的肯定,要有自己的規劃和節奏”。(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山)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