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
摘要: 向智能化 綠色化發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新華社記者 劉羊旸 安 娜 張辛欣 張玉潔新興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hell
向智能化 綠色化發展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
新華社記者 劉羊旸 安 娜 張辛欣 張玉潔
新興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制造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穩步推進。
技術改造向智能升級
刷臉進門,戴上AR眼鏡開始工作——這不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在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數控加工中心。工作人員通過AR眼鏡可以看到與現場實物按1比1比例構造的三維模型,按照清晰的裝配路徑、裝備順序,高效準確完成任務。
“這里的設備智能化改造后,都可以相互通信。整個生產單元實現了控制、傳感、檢測的高度集成。”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人臉識別、人員定位、智能傳感等信息技術已融入生產的多個環節。
類似的場景出現在很多智能制造生產車間里。近年來,我國傳統制造業不斷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智能制造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已有較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整體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理論、基礎算法、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領域差距較大,人才儲備還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對中國制造而言,將制造優勢與網絡化、智能化相疊加,形成數字時代新供給能力是當務之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說。
綠色制造培育新動能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隨之而來的大量資源能源消耗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當前,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努力向綠色化轉型,積極探索將綠色注入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將“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資源節約”等作為發展目標。
“積極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既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還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說,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到汽車行業,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將綠色發展理念應用到生產的多個環節。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約1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約19%。
專家指出,推進綠色制造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綠色增長。
創造拓展新空間
總部位于湖南瀏陽的藍思科技,憑借多年來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先行研發投入,為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手機前后蓋雙面玻璃、全面屏、無線充電、人臉識別等新功能或新設計,引領了產品設計新的方向和趨勢。”藍思科技副總裁劉曙光告訴記者,公司憑著創新研發實現了突破,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空間。
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興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5%,高于全部工業年均增速4.4個百分點。
盡管創新能力日益增強,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行業共性技術研發滯緩,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研發支出的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要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個“牛鼻子”,著力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一些制造企業把人才培養、研發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著力點。“企業發展到現在,我們更加注重核心研發和IT人才的培養。”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方總經理陳弓說,公司研發人員隊伍正不斷壯大,目前已有近400人,將為核心開發能力提升和智能制造提供人才保證。
“隨著新技術在船舶工業的突破性發展以及應用,船舶建造的工藝水平、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將大幅提升,將進一步推動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滬東中華總經理助理朱益民說。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