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醫生的少兒科普夢
摘要:參加《血液的秘密》的小學員在做血型鑒定實驗。謝楠/攝 昆明市西山區春苑小學7歲的李夢婷制作的靜脈血管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型抗體。曹霞/攝曹霞與小學員一起
參加《血液的秘密》的小學員在做血型鑒定實驗。謝楠/攝
昆明市西山區春苑小學7歲的李夢婷制作的靜脈血管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型抗體。曹霞/攝
曹霞與小學員一起討論實驗方案。謝楠/攝
在6月22日結束的“2018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上,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科技教育處副主任、中心實驗室負責人曹霞教授的作品《鐵血軍隊白細胞》獲得了三等獎。這是一個全部用視頻來表現的科普作品,“之所以選擇全部用視頻來表現,是因為如果用語言來描述免疫細胞在身體里的作用會非常抽象,視頻有助于公眾或者非醫學人士理解。”
大賽前十名獲獎作品中,有兩個題目是健康類的:一個是醫生講食鹽與血壓的關系,另一個是護士講自動體外除顫儀。曹霞的作品主要是講授機體的抵抗力,“這個跟一般臨床的題目不太一樣,因為臨床可能談到某個疾病,大家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會覺得形象、能感受到,但是說到身體的抵抗力,很多人是理解不了的,包括我們在對醫學生講課的時候,他們也覺得免疫學是非常抽象難學的部分。所以我覺得比較自豪的是,我能夠把這樣一個非常復雜的免疫學機制,用這種生動、有趣、形象的視頻把它表達出來,這也是我作品的亮點吧。”
曹霞認為,做健康類科普,最重要的是保證科學性。“我和我的同事們之所以進入到科普的隊伍中,是因為現在有一些媒體對醫學知識的報道給公眾造成較大的誤導,比如偽名醫、偽大師在網絡上講一些誤導公眾的言論,讓我們覺得我們學醫的人應該站出來了。雖然作為醫務工作者,大家工作繁忙,但是再辛苦也應該把科學的健康知識普及給公眾。我自己在做這個科普作品的時候,對于每一句話、每一個視頻,都是非常嚴謹地查證,也將最新的一些研究動態考慮進去”。
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只是曹霞日常科普工作的一小部分,她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其實集中在工作之余的一個針對少兒的科普項目——“Key Lab(中心實驗室)親子共學”科學體驗活動上。
關注少兒科普領域
每次都陪女兒報名參加Key Lab活動的小魚爸爸薛良認為,對于孩子來說,幼年階段的見識和接觸到的資訊往往決定了他們將來發展的高度。“所以,當我看到Key Lab實驗室推出的系列雙語科學活動時,真的覺得我們大云南也有大手筆。在一個真正高端的實驗室里,由一流專家帶領小朋友來一場認真的實驗,真的是太酷了”。
課程一場更比一場精彩,特別是細菌培養課程,需要兩周時間,孩子們經過等待,等到了他們培養的細菌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重要結果。“小魚的培養皿被真菌感染了,從顯微境里看到的細菌的世界色彩斑斕,這一畫面,此前總是從醫院的化驗單里看到,心情當然是不好的,而孩子們則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細菌,如果我小時候有機會這樣接觸細菌的世界,也許人生的選擇都會有所不同。”薛良感慨道。
關注少兒科普這個領域,是因為曹霞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讓她深深感受到醫學健康方面的科普在我國還很欠缺:“首先,我在與各種非醫學專業的人交流中發現,即便是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當中,大家的醫學常識實際都非常缺乏;其次,在醫院里工作,我感受到醫患關系不和諧很多是因為患者不能理解他所患的疾病,如果大家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的認識,對疾病有客觀的態度和看法,那么對醫患關系的順暢溝通,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通過給一些患者做科普,我發現一些‘常識’已經固化在他們的頭腦中,比如,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用抗生素類藥物是不起作用的,但很多人家里都會常備抗生素防治感冒,很多患者也自覺一些錯誤觀念很難改變,而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是一張張白紙,有人正確地引導他們,會讓他們受用終生。”
“Key Lab”是曹霞所在的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心實驗室的英文名稱,也是開展這個少兒科普活動的實驗室的名稱。“我們的第一次活動是在去年中國細胞生物學會、云南省細胞生物學會舉辦的全國‘實驗室開放日’活動期間舉行的,主題是‘奇妙的微生物’‘神奇的低溫世界’‘神奇的基因技術’。我們向公眾開放了3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平臺,當時大概40個家長和孩子進入我們的實驗室觀看了一些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實驗現象,家長和孩子的反響非常好。當時經過媒體報道和家長們在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讓我感到這是一件非常有社會需求的事,促使我們后來開展了一系列的‘Key Lab’活動”。
小孩子做真實驗
因為要親自動手在實驗室里操作真的實驗裝置,所以曹霞要求參與的孩子年齡在7歲以上,最近一次比較復雜的活動要求參與的孩子年齡在10歲以上。“常有五六歲的孩子就報名來參加活動了。”曹霞說,每次活動報名時,家長們都異常踴躍。
針對這些孩子,“Key Lab”課程設計的內容豐富有趣并循序漸進,曹霞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第一期我們做了《血液的秘密》,主要是讓孩子們了解血液的組成、血液的功能、血液對我們有什么作用等。因為后續要使用到顯微鏡,所以第二期設計了《光的故事》主題,從光的基本知識講起,讓孩子們了解顯微鏡的原理等。第三次和第四次講授了《自然界無處不在的微生物》,以及我們為什么要好好地洗手、清潔,但同時為什么不要懼怕微生物,要正常地去接觸大自然。也把‘超級細菌’‘濫用抗生素’的概念教給了孩子們。第五期《神奇的大腦》活動,主要就是讓孩子們了解大腦的一些基本的功能、結構,還有如何讓我們更聰明、如何保護我們的大腦等。最近這一期,我們做了《鐵血軍隊白細胞對付細菌的功能》,主要就是讓孩子們來理解我們身體的抵抗力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抵抗力對我們的身體那么重要。”后期,曹霞和她的團隊還準備了涉及耳朵、眼睛、鼻子,我們身體里不一樣的體液、血管等內容。“實際上就是身體里的各個部分,希望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更了解,并且能夠很好地和自己的身體相處。”這也是曹霞設計課程的初衷。
帶孩子們到一個真實的科研實驗室上課,一切都要來真的,而在實驗室里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所以所有的孩子和家長進入實驗室之前,都會被要求學習曹霞團隊制作的實驗室防護原則和必須要遵守規則的PPT。“例如不能穿露腳趾的鞋子,必須要穿著防護服(帽子、口罩、白大褂),在進行實驗操作的時候要戴護目鏡;在實驗室里不能吃東西;以防在實驗室發生意外潑灑,要教大家如何使用沖眼器、沖淋器等。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對一個進入到實驗室的大學生、研究生要講的規則都講給孩子們了。一切都按照真實的規則來進行,真實感對孩子們來說是比較重要的。我們就是要告訴孩子這不是在表演,不是在作秀,這樣孩子們會也感覺到學術的嚴謹和真實,那么他們也會非常慎重地去對待,帶著一種尊敬的心和真實的態度去做實驗。這也會讓他們樹立一個比較好的安全和規矩的意識。”曹霞說。
人與人因思維而不同
“今天課程一開始,曹教授帶領大家討論了一個哲學問題——人與人因何而不同,是容貌嗎?我的答案是選擇。曹教授的答案是思維——思維的層次決定了生而為人的我們所能決定的部分。”薛良在一次課后的分享微信中寫道。
“來到實驗室,我希望孩子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并不是醫學知識,而是科學的思維。”曹霞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自己在做了多年科研工作之后,覺得科學式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它實際上不光在科學實驗過程中起作用,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分析、考慮這個問題,如何從表面現象去看問題的本質,一直到如何最終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過程中,思維的訓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改變當你面對問題時那種習慣性的經驗性的反應。“這種訓練對一個人的生活、學習,甚至戀愛,都是有益的。所以通過真實的體驗、真實的犯錯,真實的操作,才會讓孩子們真正地感受到我該怎么看待一個問題,要怎么做準備,怎么解決問題,最終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這種思維需要訓練,不是孩子們天生具有的”。
科學能賦予人力量
“沒有華麗、沒有喧囂,只有真實、敬業、專業、真誠。我以為活體實驗,就是老師示范一下,孩子們在旁邊打打沾水,擺一下造型,父母照下相發一下朋友圈。可在Key Lab實驗室完全不是這樣,手機全部被收走,實驗操作的每一個細節和步驟都由孩子自己完成,老師只是輔助。現場當然是相當混亂,孩子們在討論階段講到自己犯下的錯誤,都從中吸取了相當的教訓。孩子們從試錯中體驗式學習了真正的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從準備實驗到操作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薛良在參加完《鐵血細菌對白細胞的功能》的課程后感慨。
“每次課程我們都加入比較多的實驗環節。現代教育是讓孩子們不要犯錯,多數是純粹的背誦、表面化的實驗,我們希望用真實的、有價值的科學實驗,讓孩子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允許他們犯錯、思考、改正,告訴他們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再修正的過程,思維的培訓就是這樣的過程。”曹霞告訴記者,實驗本身是比較復雜和困難的,但這幾期項目做下來,“我們感到孩子們的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作為旁觀者,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參加活動的幾個孩子的變化。一個高大內向的男孩子從剛開始非常不自信,小心翼翼,通過活動中一次次受到肯定,最后成為團隊的帶領者,在總結階段,他發言聲音明顯大了,背也挺了起來;另一個小小的、柔弱的女生,剛開始說話的聲音都聽不到,結束總結時,講得頭頭是道。科學能賦予人力量,在這里,在孩子們身上是那么明顯。”薛良說。
每次實驗完成后,王貞子老師會帶領孩子們做故事力表達方向的訓練,主要讓孩子把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Key Lab親子共學科學之旅之所以加入故事力培養的內容,就是希望以故事為橋梁,通過親子參與科學實驗的方式,讓孩子學習隱藏在生活經驗中的科學原理,讓理性的知識和感性的經驗產生互動與交融。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通過故事再創造的方式,給父母和孩子講述自己故事的時間和空間,重塑對過往經驗的認識,既豐富了親子交流方式,又讓教育超越了實用性,一舉兩得。”王貞子說。
科學實踐教育的開展能夠大大擴充孩子單調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給孩子的大腦數據庫輸送大量有效的理性認知。同時,故事力的開發能夠幫助他們用有效的邏輯關系正向地結構自己人生的數據庫。這就像開啟了汽車的引擎,能夠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幫助他調動主動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成為有用的、快樂的人,“他們成年后不一定腰纏萬貫,但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終一事過一生。”王貞子說。
公益科普與家長送來的錦旗
目前,曹霞的團隊組成就是一群對科普和健康教育有熱情的老師,大家也在慢慢摸索一些機制,“老師來源于我們醫院的臨床醫生、科研人員(授課老師職稱全部為副教授以上),因為是雙語活動,也有來自云南師大的英語專業老師,還有文學專業的老師參與,還有我的研究生和志愿者,大家都是周末義務來做。沒有資金的支持,我們只收取每個學生150元人的實驗耗材費用。”
Key Lab活動可以持續下來,與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大力支持分不開。6期20多次課程都在面積約100平方米中心實驗室免費進行,實驗室里的普通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細菌培養箱、細菌接種環、血型鑒定試劑盒、血型卡、細菌染色液等儀器設備孩子們都會用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鄧丹琪告訴記者,“醫院重視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識普及,20多年來一直堅持在周末對患者進行健康科普教育。兩年前,在門診區域為就診患者開設了‘健康知識月月講’的講座,今年年初,曹霞負責的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健康科普活動也開展起來。未來,我們還會擴大受眾群體,讓大家了解正確科學的預防保健知識,從疾病的治療、預防到科普傳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Key Lab課程也提升了孩子們的健康意識和素養。“家長們說他們得到了許多知識,有一位家長甚至給我們送來了錦旗,因為一直強調讓孩子們講衛生、勤洗手,他們都聽不進去,而參加了這個活動之后,孩子們主動改變了,甚至會在學校里給其他同學進行科普。在學校里,洗手是最有效的防范疾病的方法。他們把學的洗手操教給其他同學,也會糾正大人的不良習慣……這些認識會從小根深蒂固,會伴隨一個人終身,親眼看到比簡單的說教更加有效,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不是輕易會改變的。”曹霞說。
這么多期課程下來,也有孩子對醫生的職業產生了向往,曹霞自己就是因為受到生物學老師實驗課的引導,選擇了從事現在的職業,她告訴記者:“我們的活動不是要培養未來的醫學人才,但是有孩子這樣想我很開心。醫學是辛苦而崇高的職業,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確實有一些很優秀的孩子不愿意從事這個職業了,我依然覺得醫生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無論是對自己、患者、家人都有很大的幫助。真正有孩子因為感興趣而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時,我會告訴他們這個問題很復雜,需要你以后學醫才能真正的理解它。”
將科學素養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里
如今針對孩子的科學培訓機構和課程也有很多,曹霞說Key Lab活動單純的初步想法,是把醫學知識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交給孩子們,和其他科學培訓機構的區別是孩子可能無法快速獲得許多知識,“我們希望把基本的科學素養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里。我們不知道這顆種子會不會發芽,何時會發芽,但是在年幼階段能接觸到的東西,會對他們未來如何選擇和對待一些事情有大的影響。”
“遺憾的是不能讓所有人來到實驗室親手檢驗自己的血型,看一下白細胞是怎么吞噬細菌的,檢查一下口腔里的細菌是什么樣……這些可能是下一步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曹霞說,“項目受到孩子和家長的喜歡,我們會繼續做下去,有很多可以向公眾普及的知識,形式也可以多樣化。這個項目可能和醫院準備牽頭成立的‘云南省科普學會’結合在一起,未來也許會得到一些贊助,那樣我們可以把項目課程內容以視頻、繪本或其他媒體形式制作出來,免費放到網上,讓更多人能學習到這個項目。”(資料整理:姜舒寧 趙金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齊征)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