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紀實
摘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駐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稱。這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物產豐饒,文化厚重,有“奇山秀水大平原”的美譽。追古溯源,盤古文化、嫘祖故里、車輿文化在此興起。全市160多座大小水庫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天中大地。薄山林場、樂山林場、馬道林場,數百萬畝森林為山川披上綠衣。生態滋養著文化,文化反哺著生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如蒼松翠柏,厚植在駐馬店的山水之間……
把美麗寫在天中大地上
——駐馬店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紀實
□河南日報記者 楊曉東
駐馬店市中心城區一景。董克勝/攝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駐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稱。這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物產豐饒,文化厚重,有“奇山秀水大平原”的美譽。追古溯源,盤古文化、嫘祖故里、車輿文化在此興起。全市160多座大小水庫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天中大地。薄山林場、樂山林場、馬道林場,數百萬畝森林為山川披上綠衣。生態滋養著文化,文化反哺著生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如蒼松翠柏,厚植在駐馬店的山水之間……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了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也為了使天中大地更加豐盈蒼翠,綠意盎然,2015年12月,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審慎決策,全面啟動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3年來,全市上下大力推進城鄉綠化,加快發展林業產業,積極弘揚生態文化,著力加強森林管護,創森工作成效卓著、成績斐然:
——城區綠化深入開展。全市共計完成造林204.8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4年底的22.77%提高到31.91%;中心城區新增綠地面積748公頃,綠化覆蓋率由40%提高到43.2%;新增公園綠地223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04平方米;全市完成鐵路、省級以上公路高標準綠色通道建設1648公里,縣鄉道路、村級道路綠化建設1.2萬公里,形成林帶連貫、景觀優美的綠色通道網絡。
——鄉村綠化全面升級。完善農田林網折合面積22.92萬畝,全市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路相通、溝相連、林成網、田成方”的建設格局;結合“四美”鄉村建設完成綠色村莊18個,美麗鄉村163個,新增圍村林面積1.3萬畝,村莊綠化率達到35%;實施防護用材兼用林149萬畝,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完善提升重要水系綠化林帶建設1010.39公里,水岸綠化率達到94%。
——森林質量得到提升。對全市128.54萬畝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開展常態化、規范化管護,實施森林撫育50.55萬畝。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新建省級濕地公園1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改造、升級森林公園5處。全市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4處,省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市級森林公園6處。
——林業經濟蓬勃發展。經濟林種植規模日益增加,新發展經濟林10.07萬畝。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綠色經濟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全市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到117.6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4.19億元。森林旅游產值不斷創出新高,2017年實現收入3.2億多元。
——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天藍藍、水碧碧成為常態,2017年駐馬店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40天,同比增加23天,較2014年翻一番;PM10平均濃度為10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PM2.5平均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
……
擁抱綠色是天中人民的共同追求
讓大地充滿綠色,讓森林走進城市,一直是駐馬店市近千萬人民共同的期盼和追求,也是市委、市政府肩頭沉甸甸的責任。多年來,駐馬店市高度重視以林業生態建設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被評為“河南省綠化模范城市”,全市8縣1區均實現了林業生態縣建設目標。
近年來,駐馬店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一舉躍入全國三線城市行列,城市形象有了較大改善。如何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思考的問題。駐馬店市委書記陳星表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國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國對一個城市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評價,是最具權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平的榮譽稱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不但是貫徹落實黨中央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能夠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增強城市發展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也可以大力發展以森林資源為依托的綠色產業,壯大綠色經濟規模,有力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增長。
泌陽縣山區綠意蔥蘢。張成亮攝
為此,駐馬店市委、市政府成立由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的高規格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指揮部,出臺《駐馬店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高標準、高規格編制了《駐馬店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5-2025年)》。該《規劃》秉承“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宗旨,遵循“鐘靈毓秀天中地,山水田園駐馬店”的建設定位,從城市森林網絡、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業經濟、城市生態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五方面著手,提出“一核、一心、一帶、兩廊、三區、八城、多點”的市域空間布局和“一環、二軸、四帶、多園”的中心城區城市森林建設空間布局,有針對性地規劃了森林生態體系九大工程、城市林業六大產業、生態文化保護兩大舉措、森林管理三大方面等建設內容,以期在全市范圍內構建健康穩定、覆蓋全面、造福市民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將駐馬店市建設成為豫中南的生態屏障和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綠色明珠。
三年創森期間,駐馬店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聽取創森工作匯報。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高規格創森推進會、創森促進會、春季創森造林觀摩評比會,市人大、市政協組織開展創森專題調研、視察。各縣區也分別召開推進會、觀摩會、督導會,總結經驗,查找問題,交流評比,相互促進。
為了強化督導,駐馬店市成立由市人大、市政協牽頭的兩個創森巡查組,市委、市政府兩辦牽頭的九個創森督導組,市“六城聯創”指揮部牽頭的兩個創森宣傳督導組和市水利、交通、園林部門牽頭的三個專項督導組,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創森督導、暗訪檢查與專項檢查。全市各級42個巡查組、96個督導組采取定向督導、專題督導、跟蹤式督導、點穴式督導等不同方式,層層傳導壓力,持續推進創森造林工作。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靠前指揮,全市上下形成“四個班子齊上陣,齊抓共管促創森”的工作格局。
織就覆蓋駐馬店全域的生態綠網
三年來,經過全市上下不懈努力,駐馬店市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巔到湖泊,從廣場到庭院,片片翠綠點染著天中錦繡大地。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7月8日,漫步在西平縣嫘祖濕地公園,柳浪翻飛,荷葉田田,猶如置身江南水鄉。流經此處的嫘祖河畔,150多萬株海棠、櫻花樹雜植兩岸,24公里長的沿河生態走廊曲折蜿蜒,嫘祖故里、花海新城的秀美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西平縣委書記聶曉光說,創森以來,西平縣結合城區自然風貌及人文底蘊,先后投資20多億元,構建起“四區三河六湖一帶”的城市框架,打造出“人在樹下走,車在綠中行,樓房花叢臥,城市森林中”的綠化景觀;新建了嫘祖文化苑、南城河公園、嫘祖濕地公園、嫘祖海棠園等一批游園綠地,新增城市綠地600多萬平方米。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4.2%、31.3%和11.6平方米,實現了由“綠化”到“生態化”的轉變。
綠量在增加,森林覆蓋率在提高,隨著駐馬店森林生態體系的構建,全市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通過城區綠化、廊道綠化、水系綠化和林網建設,一張覆蓋全域的“綠網”已經織就。
在確山縣城南30公里處,一條長約33公里的鄉間道路通往泌陽,這條被稱作“翡翠畫廊”的公路北靠“中原漓江”薄山湖,沿途山林蔭蔽,一路上清泉溪流,茂林修竹,野雞、松鼠、刺猬小動物等若伏若出,行駛其中,如在碧水彩山之間,使人恍若來到世外桃源。
在駐馬店市置地公園,經過創森改造之后,這里已是市內面積最大的公園,練江河猶如一條玉帶穿園而過,沿河尋跡,占地近2000畝的練江湖正在修建,建成后將與練江河濕地公園一起構建起城市南區的一道“綠壩”。
城市主動“擁抱森林”,而鄉村也正在被森林“包圍”。在泌陽縣楊家集鎮王策莊村頭,近百畝的紅葉李和白蠟蔚然成林,把村子“藏”了起來。通過種植經濟、觀賞和用材等林木,“圍村林”不僅為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還增添了村中綠色,映襯出田園美景。
西平變了,確山變了,遂平變了……無論是駐馬店市區的南海公園、開源公園、小清河城市公園、天中廣場、世紀廣場,還是泌陽縣漢風公園、上蔡縣蔡明園、平輿縣植物園,綠化檔次明顯提高,綠化布局更加合理,一塊塊綠地猶如嵌在城市中的一顆顆翡翠,交相輝映之間讓美景成為市民身邊之景,“推窗見綠,開門見園”和“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格局正在成為現實。
宿鴨湖濕地鳥瞰。黃衛民/攝
生態文明理念在天中大地扎下根
7月9日,夏日午后,晴空驕陽,在亞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汝南宿鴨湖的東岸大堤上,遠望水天一色,云蒸霞蔚;近觀碧波蕩漾,鷗鷺齊飛,壯闊的景象猶如江南洞庭。
在宿鴨湖西岸,是近1.7萬公頃的宿鴨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這是河南省唯一列入華中地區的中國重要濕地,也是中原黃河以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濕地。記者看到,這里淺草沒膝,螺蝦潛藏;白鷺振飛,百鳥翔集,使人想起“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詩句。
濕地管理局局長趙道偉說,這里是鳥類的天堂,共有鳥類13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蒼鷹、鳶、紅隼、灰鶴等經常出沒其中。趙道偉說,創森以來,汝南縣加大了濕地保護力度,先后拆除附近違章建筑及養殖企業160多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距離宿鴨湖數十公里之外,駐馬店市薄山林場也迎來一年一度最美好的時節:山上的槭海松林郁郁蔥蔥,山下的薄山水庫一碧萬頃,站在林場最高峰鳳頭山遠眺,湖面如鏡,翠螺如黛,使人心曠神怡。
林場的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薄山水庫是駐馬店市飲用水源地之一,環湖10萬畝山林守護著這片潔凈的水域,林場130多名職工守護著這片山林。自1954年林場建立,60多年過去,這片山林有過傷痛滄桑,也有過輝煌繁盛,但愛林護林的理念在一代又一代林場人中傳承。
駐馬店市林業局局長陳黎深有感觸地說,創森3年來,愛綠護綠的意識在天中大地持續弘揚,不僅有職業林業人的默默奉獻、辛勤耕耘,還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大力支持。據陳黎介紹,該市先后組織開展了創森書法攝影大賽、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創森志愿服務和創森知識“進機關、進網絡、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家庭、進企業、進軍營”等多種形式的創森主題宣傳活動。同時,依托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題,建設了盤古文化、重陽文化、車輿文化、嫘祖文化等特色文化主題園23個,依托嵖岈山景區、老樂山景區等,新建市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9處。大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全市累計參與義務植樹1900多萬人次,植樹6582萬多株。通過各種形式的生態文化宣傳,生態文明意識已深入人心。調查顯示,全市公眾對創森的支持率和滿意度均在96%以上。
讓綠色發展成為主基調主旋律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創森過程中,駐馬店市注重把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全域旅游等結合起來,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走出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泌陽縣馬谷田鎮河南村的萬畝梨園基地,已經掛果的梨樹漫山遍野,石榴、冬青、桃樹雜植道路兩旁,綠意蔥蘢。該村黨總支書記余永立告訴記者,“馬谷田瓢梨個大色黃,遠近聞名,在清朝曾為貢品,再過一段時間就能上市了,一棵樹上的果子就能賣出幾百元。”
賣果掙錢,在幾年前,河南村人想都想不到,全村412戶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占了43戶。雖有瓢梨之鄉的美名,但荒山連片,開發起來,談何容易!轉機出現在2016年,駐馬店市在創森過程中,號召有條件的縣(區)、鄉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果經濟。在財政部門的支持下,在市、縣林業部門的技術幫扶下,河南村在周邊1.6萬畝荒山上做起了林果“文章”。
不出兩年,河南村就摘掉了貧困帽子,村前村后的荒山宜林地已栽植上了油桃、朱砂紅桃、豐水梨、黃冠梨、晚秋黃梨、新西蘭紅梨等優質林果10余個品種近80萬株,馬谷田瓢梨的名氣也越來越響。
泌陽縣馬谷田的瓢梨出了名,確山縣石滾河萬畝板栗園、驛城區胡廟鄉萬畝桃園等越來越多的特色林果基地也蜚聲中原,帶動全市更多的地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上蔡、汝南、遂平三大花卉苗木基地不斷壯大,遂平縣名品花木公司等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日益明顯。據統計,全市新增花卉苗木種植面積6.75萬畝,新發展經濟林10.07萬畝,2017年林下經濟實現綜合產值14.19億元。
群眾富了,林業“火”了,駐馬店市的生態旅游也節節攀升。在創森過程中,該市加寬了通往嵖岈山、老樂山及銅山湖等景區的道路,并按照“一路一品一景”打造特色景觀大道,同時加強對龍頭景區、精品景區及潛力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據介紹,駐馬店市森林旅游產值不斷創出新高,2017年接待游客584.8萬人次,實現收入3.2億多元。
“我們正在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駐馬店市市長朱是西表示,森林城市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將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繼續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持之以恒開展“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讓天中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綠色發展成為駐馬店市的主基調和主旋律,用最美的畫筆描繪出駐馬店市生態文明的山水長卷。(轉自大河網)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