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家長要幫孩子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摘要: 微信公眾號提問:我家有兩個寶寶,老大是女孩,剛剛三歲,老二是男孩,只有一歲。我們夫妻由于工作原因,兩個孩子均由姥姥和姥爺照顧,姥爺非常疼愛女兒,經常夸她是最
微信公眾號提問:我家有兩個寶寶,老大是女孩,剛剛三歲,老二是男孩,只有一歲。我們夫妻由于工作原因,兩個孩子均由姥姥和姥爺照顧,姥爺非常疼愛女兒,經常夸她是最棒的。在我生了兒子之后,女兒經常愛跟幼兒園的老師或是家人求證:她是不是最棒的?如果大家不給予認可,她就大發脾氣,甚至摔東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該怎么引導。
專家觀點
門頭溝區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心理教師禹寶琴:想要解開這一困惑,首先得明確孩子向大人求證自己是不是最棒的這一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求關注、刷存在感。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改變姥爺等家人對她不進行鑒別而籠統肯定的行為;另一方面,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提高自我認同度,不僅能夠接受自己好的部分,也要接納自己不好的部分。
孩子在暴露行為問題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提醒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某些教育行為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需要進行調整。就孩子過度求關注這一行為來看,姥爺甚至其他人給她的肯定讓孩子理解為,她必須做到最好,周圍的人才能關注到她。盡管我們無心去要求孩子做到些什么,但我們無意的言語和舉動,的確給孩子形成了一個錯誤的導向。
孩子撫養者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以后習慣及性格養成均起著影響作用。姥爺對外孫女的疼愛沒有問題,但總是夸獎孩子是最棒的行為有點失當,需要在言語和行為上做調整,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好與不好,同時也要協調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成長塑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2歲到4歲這一階段正是孩子克服羞恥感樹立自主意識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中的經歷來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不失為引導的好時機。結合案例,孩子應該肯定自己好的部分,同時也要接納不好的部分,不斷提高自我認同程度。家人愛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的“優點”。另外,在孩子開始建立自我認知的初始階段,大多數家長有意無意地督促孩子成為某些親子活動的優勝者,讓孩子建立心理優勢。但是,家長應注意,參加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優勝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敢于參與、勇于挑戰是難得的心理品質。家長培養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遠比把孩子培養成完美主義者更有意義,只有堅持這樣的引導方向,我們的孩子才會更有力量應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挫折。(文/記者 李夢婷)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北京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