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錯賬”引發隱私口水仗 微信支付寶誰安全?
摘要: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鑫) 昨天,微信、支付寶、大眾點評上了不少自媒體公號的頭條,原因都與“隱私”有關。由于一起“轉錯賬”事件,微信稱對用戶的隱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鑫) 昨天,微信、支付寶、大眾點評上了不少自媒體公號的頭條,原因都與“隱私”有關。由于一起“轉錯賬”事件,微信稱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更嚴格”,這遭到了支付寶的回懟:“沒領會這個精神。”由于媒體曝光“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會自動共享信息”,大眾點評承認設計不周并致歉,同時從今天起新增相關“暫停”功能。
口水仗
保護隱私 支付寶、微信誰安全
近日,廣東省中山市黃先生誤將約9萬元人民幣轉給了一位陌生人,隨即被該陌生人拉黑。此事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微信方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已和那名用戶聯系并進行溝通,正在配合警方一起解決此問題。同時,微信還表示,“保護用戶隱私是互聯網公司的底線。我們要對所有用戶負責,只要司法機關要求微信官方協助,我們肯定義不容辭,但如果是個人需要,不能突破底線。”
之后,有媒體通過對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轉賬方式發現,支付寶需要姓氏驗證,降低了錯誤幾率。針對這一比較,騰訊方面回應表示,“微信與支付寶兩款產品的基因不一樣,設計產品的出發點不同,不能簡單對比。支付寶是基于電商,基于交易的,我們本身是一個社交的平臺,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更嚴格,大家使用的頻率更高。”
昨日,支付寶官微迅速轉發了相關報道截圖并稱,“‘保護隱私’就沒法保護錢的安全?對不起,我們比較笨,沒領會這個精神。”支付寶方面稱,支付寶轉賬給陌生人,一定金額以上是需要輸入對方正確姓氏校驗成功才可完成轉賬。如果“轉錯賬”,可以撥打支付寶客服電話,在不透露對方隱私的情況下支付寶小二會直接聯系對方,協商幫助找回(不能保證一定可以)。
致歉
大眾點評增“一鍵停用”功能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美團旗下的大眾點評正在號召用戶使用微信登錄,與好友分享動態,并給出了5元獎勵。但是這款APP沒有告訴用戶的是,它將異常執著地幫你跟好友共享信息,關也關不掉。
據《經濟日報》報道,北京消費者李女士在按照大眾點評引導,用微信登錄該平臺后發現,大眾點評會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動態。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暴露,李女士趕緊在大眾點評的隱私欄里關閉了通過微信號搜索自己的權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權里取消了對大眾點評的登錄授權。
但她發現,這并沒有解決問題。在李女士使用微信登錄的短短幾天里,大眾點評主動替她關注了26位微信好友,并且把他們變成了她在大眾點評里的好友。就算李女士刪掉了微信授權,這些好友關系依然存在,此前同步過的信息也不會刪除。
對于此事,大眾點評昨天下午發布說明稱,第一時間展開了自查,并新增“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系”功能,用戶選擇該功能后,即可一鍵停止關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對自己的關注。文/記者 王思思 張鑫
手記
保護用戶隱私
何時能由被動變主動?
為何微信、支付寶、大眾點評上了頭條?也許因為它們是知名企業,但筆者認為更多的是源于,對于用戶和平臺,曝光的事件都觸碰到了他們敏感的“神經”——個人隱私。
微信和支付寶打口水仗,看似熱鬧,但有“避重就輕”之嫌,你來我往的爭論“引導”用戶判斷“哪家強”,至于隱私到底如何保護,也僅僅是只言片語。大眾點評第一時間自查和致歉,看似誠意滿滿,但真能讓消費者安心嗎?
不管是微信、支付寶,還是大眾點評,諸如此類的平臺或多或少基于“社交”這一功能而形成龐大的用戶群。而基于“社交”形成的生意圈成了當下的一大潮流——它們實實在在地將流量轉換成了錢,于是更多的企業開始跨界做社交,提供服務型的企業更是如此。目的自然是在單靠流量已經不能再留住用戶的當下,用社交形成更緊密的聯系以留住用戶。而一些企業則把這類社交變成了一種滿足人們“窺探隱私”惡趣味的方式。“社交”也就變了味。
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看到這種“先被曝光問題,再提出解決方案甚至忙于公關”的事情了,保障用戶的隱私以及其他權益總是被動的。怎樣能讓被動變為主動?一方面,企業轉換產品開發模式,把問題“前置”,盡可能完善功能;另一方面,我們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企業違法成本,讓企業主動維護用戶利益。文/記者 張鑫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