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影像里的紗廠故事
摘要:靜水流深 歲月如歌——隱藏在影像里的紗廠故事□晚報記者 王慧玲/文 田玉林/供圖一個優酷影像資料短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之際,刷爆了微信、QQ朋友圈。
靜水流深 歲月如歌
——隱藏在影像里的紗廠故事
□晚報記者 王慧玲/文 田玉林/供圖
一個優酷影像資料短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之際,刷爆了微信、QQ朋友圈。在駐馬店市驛城區紗廠社區,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上門拷貝影像原版,有人送老照片上門要求增補影像內容,有人憶起往事激動難眠……
短短5天時間,“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紀念駐馬店地區棉紡織廠50華誕”的視頻短片,在優酷網播出后,已有5300多人次點贊和觀看。
駐馬店棉紡織廠大門。
紗廠行政區花園。
紡織車間。
拔河比賽。
紗廠子弟小學學生。
打開記憶的閘門
“駐馬店地區棉紡織廠,在我們腦海里是一個忘卻不了的名字。它1968年開始規劃,1969年建設至今已經整整50年。9萬環錠,3000頭氣流紡,739臺織機。年產棉紗25000噸,棉布3500萬米……然而,這一切去而不返。這是我們貢獻青春、為祖國建設奮斗一生的熱土,紀念它的50壽辰,慶祝黨的生日,寄托我們的青春,揮染夕陽更加輝煌。我拍下一些片段,供朋友們敞開青春的記憶吧。”渾厚的男聲在片頭播音。
駐馬店棉紡織廠不同時期的大門、廠區的林蔭大道、美麗的行政區花園、棉紡車間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子弟學校、理發店、發過的小福利………
一個個熟悉的鏡頭、一幕幕親切的場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次次歡快的文娛活動……都帶著往日的溫度,喚起了紗廠職工的回憶。
紗廠老廠長、市政協原副主席宋軍看后很感動,點贊說她很想念紗廠的老黨員、老同志。她還通過社區黨員群群主李翠芳轉達她對紗廠職工的問候。
“看到你發的紗廠50年,很激動,流著眼淚看完,珍惜、珍貴。”原紗廠職工、驛城區原中醫院院長黃國發感慨道。
“看了短片,勾起我們的回憶。紗廠的廠歌還是我譜的曲子呢。正是:別夢依稀幾十年,如今白發已霜然,故地已非舊模樣,唯有情思縈心間。”原紗廠職工張偉(現市音協理事、舞蹈協會副主席)感慨道。
“作為影像愛好者的個人心情之作,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反響,完全出乎自己的預料。”短片的制作者田玉林感嘆道。
紗廠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掀開塵封的記憶,梳理一下駐馬店棉紡織廠的前世今生。
駐馬店棉紡織廠,簡稱紗廠。1968年3月,河南省紡織工業局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68)紡計字第087號文件,擬在駐馬店等地建立小型棉紡織廠。
廠址位于駐馬店市北郊。雪松路橫貫生產區和生活區中間,北與昝莊相接,南與夏莊相連,東臨北郊變電站,西靠駐馬店地區煙草專賣局,板橋水庫干渠從生產區內沿東西走向穿過。全廠占地面積24.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7893平方米。
1969年5月,該廠基本建設設計開始。8月,駐馬店地區革命委員會(69)駐地革發169號文件,批準建立駐馬店地區棉紡織廠革籌小組。10月,主廠房破土動工。
1970年5月,部分設備投入安裝。6月,370名新工人前往鄭州國棉四廠進行培訓。1971年1月,紡部“一條龍”試車生產。1972年1月,該廠全部建成投產。
1972年該廠建成投產后,就把綠化納入建設總體規劃。每年動員家屬職工植樹200~300棵。1979年投資2000元,在廠子弟學校院內建成一座帶有800平方溫室的花卉苗圃。1986年,全廠共有各種樹木5200多棵,其中成才樹占40%,各種花卉1200多棵。由生產區通往生活區的道路兩旁已經綠樹成蔭。
建廠50年來,讓職工驕傲的有兩個部門:子弟學校和廠職工醫院。
1969年2月,該廠為了解決職工子弟入托難問題,建立了托幼所,1977年擴建了幼兒園。為了解決子弟入學難問題,1973年12月,地區文教局駐革教字(73)55號文件正式批準該廠建立職工子弟小學,業務歸鎮文教局領導。1979年7月,職工子弟小學改為子弟學校,增設初中班。企業改制后收歸市教育局管理,變更為雪松路小學(現為駐馬店市第十小學)。
1970年3月,企業建立廠衛生所。1984年改為職工醫院。職工醫院從小到大,到1986年已發展為初具規模的醫療單位,設有18個門診室、60張床位、13種現代化醫療設備,基本做到一般傳染病和外傷小手術不出廠。
那時,團員活動、企業文化豐富多彩,民兵拉練、技術比武、節日聯歡等活動層出不窮。
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有件軼事。1983年1月,廠團委書記為青年男女當紅娘,舉辦了有18對青年參加的集體婚禮,一時轟動全國。該活動被《河南青年》雜志和其他報紙刊登后,團委書記成為全國知名的紅娘,收到全國各地的許多青年來信,希望她能牽線搭橋。
紗廠先后經歷了駐馬店地區棉紡織廠、駐馬店市棉紡織廠、駐馬店銀馬紡織有限公司的三次變遷,在2007年10月落下帷幕。
我們這一輩
王佑貴演唱的歌曲《我們這一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紀念駐馬店地區棉紡織廠50華誕”的視頻短片中意味深長、久久回蕩:“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上山練過腿下鄉練過背/我們這一輩/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釀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嗨喲/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費/我們這一輩/真正地嘗到了做人的滋味……”
為什么對此歌情有獨鐘?因為拍攝者田玉林和他的妻子吳美華都是下鄉知青,也都是紗廠的老職工。田玉林1946年10月出生,1968年10月25日作為駐馬店下鄉知青被下放到泌陽板橋公社務農,1971年2月進入駐馬店棉紡織廠,歷任工人、工段長、車間副主任、小車間主任、大車間主任、團總支書記、廠團委副書記、廠辦公室副主任、廠企管處副處長。2007年10月退休。妻子吳美華是駐馬店鎮第一批下放知青,于1966年3月被下放到泌陽銅山,1971年被招工到紗廠,在紗廠子弟小學任教,2005年在雪松路小學退休。
據1986年紗廠企業志記載:1983年該廠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到1986年三年為國家創匯752萬美元。其中滌棉珍珠呢、蝶影呢和空氣變形紗,分別榮獲河南省1985、1986年度新產品設計“百花獎”二等獎。企業改制為駐馬店銀馬紡織有限公司后,年出口創匯400萬美元。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縮影。汗水、辛勞伴隨著我們的青春,走過了和共和國同歲的里程,當年朝氣蓬勃的小伙、姑娘現在已是爺爺、奶奶了。夕陽無限好,珍惜當下,向快樂出發。”原紗廠干部、現紗廠社區書記李翠芳感慨萬千。
靜水流深,歲月如歌。隱藏在影像里的紗廠故事告一段落。
“50年過去啦,這是我們揮灑青春熱血的一片熱土。這片片剪影,僅提供一點點回憶的痕跡。時代在前進,眼睛朝前看,夕陽當朝陽,祝兄弟姐妹健康幸福,合家歡樂,壽比南山!”田玉林在短片結尾,用這樣的文字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