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理想的畢業致辭是什么樣的?
摘要: 社會關注的恐怕不僅在于漂亮的文本,更希望透過校長、教授們的畢業致辭,窺探大學的文化和精神。 ------------------------------------- 又是一年畢業季,各地高
社會關注的恐怕不僅在于漂亮的文本,更希望透過校長、教授們的畢業致辭,窺探大學的文化和精神。
-------------------------------------
又是一年畢業季,各地高校畢業典禮陸續舉行,校長、教授、校友們的畢業致辭也時不時在朋友圈刷屏。梳理畢業致辭,可以發現既有溫情脈脈善解人意“不要輕易給外賣小哥差評”的提醒,也有緊跟流行、接地氣的“常回學校拍抖音”“別做‘佛系青年’”,當然還少不了道歉,諸如空調沒裝好、食堂飯菜質量不好、“欠你們一個男朋友”等等,而這些道歉往往還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收獲不少掌聲。
畢業致辭作為一種文體,已然走出了校園,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社會關注的恐怕不僅在于漂亮的文本,更希望透過校長、教授們的畢業致辭,窺探大學的文化和精神。往前一步是社會,退后一步是校園,作為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前的最后一課,理想的畢業致辭應該怎樣,達到什么效果?
最近幾年,畢業致辭的文風越來越接地氣,一些校長還化身段子手,潮人潮語不斷,金句頻出。文風的改變當然值得肯定,尤其是與過往一些大學校長在致辭中官言官語,難說幾句人話相比,這種輕松幽默的文風,讓人耳目一新,且能夠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同。
但是,僅僅接地氣就夠了嗎?如果在4年大學生活中,大學生很難見到校長幾面,更談不上與校長展開深入的交流與對話,那么最后一課的接地氣與幽默,意義在哪里?除了讓大家樂呵一下,又能在畢業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什么印記?
比如,“道歉體”畢業致辭里提到的一些問題,涉及后勤等學校具體的管理事務,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管理問題并不難解決,既然知曉問題的存在,努力解決它是不是比畢業時道歉更有用?在畢業的十字路口,更值得反思的是大學4年的教育,能否讓學生掌握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文風改變值得肯定,但是,畢業致辭也應該避免從冗長又無趣、空洞而無物的極端,走向流于形式的另一個極端。
今年,90歲高齡的李嘉誠第17次登上了汕頭大學畢業典禮的講臺,發表他的謝幕致辭。李嘉誠發表了題為“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致辭,告誡畢業生們“現代環境的新挑戰,因循難立新,在平庸圈套的死胡同徘徊,徒然浪費資源事倍功半;要探求不一樣的方法,才可尋找到有價值的量變”。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法學院院長焦洪昌勉勵畢業生們記住“法大密碼”, 法大應該為國家提供思想,為國家發聲,為社會發力。這些臨別忠告無疑都值得反復回味。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的畢業致辭,不是標準的致辭體,他在畢業典禮上給同學們上了一堂中美形勢課,勉勵同學們成為具有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審美能力、戰勝困難能力和有使命感的人。他既沒有給學生們灌雞湯,也沒有說讓人立馬就記住的潮言潮語,但面對盲目自大、虛驕的社會情緒,這一盆冷水,或許會讓很多人保持足夠的冷靜和理性,成為讓畢業生受益終身的精神養料。
回過頭來看,如果我們將畢業典禮視為一個莊重的儀式,認可其傳承大學文化和精神的載體作用,什么樣的畢業致辭才是理想的,也就有了相應的標準和答案。(楊三喜)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