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相關療法潛在分子靶點出現
摘要: 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fā)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發(fā)現,大腦中的蛋白質磷酸化水平可能驅動著睡眠欲望。該研究揭示了睡眠需求的分子基礎,強調了與睡眠有
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fā)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發(fā)現,大腦中的蛋白質磷酸化水平可能驅動著睡眠欲望。該研究揭示了睡眠需求的分子基礎,強調了與睡眠有關的療法的潛在分子靶點。同時,也讓人們距離揭開睡眠的奧秘又近了一步。
晝夜節(jié)律可以使我們感知到地球自轉所引發(fā)環(huán)境的改變,確保了我們的睡眠,但這一點并不能解釋人類為何需要睡眠。理論認為,睡眠可以調節(jié)神經元的連接強度。果蠅實驗曾顯示,睡眠對其神經元活動有密切關系,睡眠被長時間剝奪的果蠅,其細胞對重復刺激的響應能力一致降低。但是,這種睡眠需求的分子基礎仍然不為人知。而且,盡管果蠅和哺乳動物有共同的基礎睡眠特征,這一點仍然沒有在哺乳動物身上得到驗證。
科學家此前認為,在哺乳動物中,所謂的“睡眠—覺醒”周期,應由一種平衡睡眠需求和實際睡眠時間的體內平衡機制驅動。鑒于此,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研究團隊,分析了睡眠剝奪和嗜睡(Sleepy)突變小鼠模型的腦蛋白磷酸化水平。研究中他們發(fā)現,總體磷酸化水平與睡眠需求相關。睡眠降低磷酸化水平,而長時間覺醒導致過度磷酸化和高睡眠需求。
研究團隊鑒定了80個蛋白(主要為突觸蛋白),其磷酸化狀態(tài)根據睡眠需要而發(fā)生改變。研究人員表示,這很引人深思,因為突觸可塑性也與睡眠有關。根據突觸平衡假說,睡眠使突觸有機會從其日常活動中恢復過來,維持平衡狀態(tài)。因此,突觸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維持突觸平衡和“睡眠—覺醒”平衡的關鍵。(張夢然)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