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鄉扶貧花開別樣紅
摘要:記者 邱學忠 見習記者 吳勇峰近日,雖然不是旅游旺季,但是位于驛城區老河鄉南板橋村梁莊組關溝的竹園農家院里依然非常忙碌。今年52歲的貧困戶王建花在忙著擇菜、洗菜、端盤
記者 邱學忠 見習記者 吳勇峰
近日,雖然不是旅游旺季,但是位于驛城區老河鄉南板橋村梁莊組關溝的竹園農家院里依然非常忙碌。
今年52歲的貧困戶王建花在忙著擇菜、洗菜、端盤子。“每天李老板給我70元的工資,上午忙完還不耽誤我接孫子,真好!”王建花笑著對記者說。
據竹園農家院飯店的老板李軍波介紹,他的飯店開業3年來,安置的貧困戶、農村留守婦女最多的時候達到10人,他們在家門口打工,既照顧了孩子和老人又能增加一份收入。
李軍波的父親李華忠、母親賈冬梅雖然都已經60多歲了,但在兒子飯店幫忙的間隙還采摘艾葉。“我沒有專門種植,在田邊地頭和荒坡地里種了些艾草,能增加點兒收入。”賈冬梅告訴記者。
扶志+扶智+扶貧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掃二維碼就能免費獲取電子圖書,還能看新聞。不出家門就能獲取有效信息和實用技術。”該鄉石古莊村一村民說。
在石古莊村、南板橋村等5個貧困村和7個非貧困村開展“文化扶貧掃碼看書助困”活動,所有貧困群眾憑身份證就可以免費辦理圖書館讀者證,通過手機微信掃二維碼免費獲取自己喜歡的科技、教育、健康、生活等電子圖書和熱門報刊最新的頭條新聞。
“扶志以自強,扶智以自立,激發了脫貧的內生動力。”老河鄉主要負責人說。部分貧困群眾之所以貧困,一個重要原因是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必須激發他們的志氣,做好扶志工作,在“扶志”的同時還要“扶智”。
“以往我老是覺得自己身體差、沒技術、家底薄,失去脫貧的信心,聽了兩個演講者的脫貧報告后,讓我這個健康人慚愧得很。”老關莊村上沖組的貧困戶鄭小尿說。目前,老河鄉累計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021人,轉移就業培訓380人,致富帶頭人培訓321人,扶貧公益培訓256人,資助貧困家庭子女讀書251人次,使全鄉568個貧困家庭直接受益,新增貧困人口轉移就業380人,380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
“有樣學樣,勤奮自強,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老河鄉分管扶貧負責人說,“一年多來,全鄉混日子的懶漢少了,奔富路的勤快人多了。目前,15戶貧困戶申請小額貸款75萬元用于發展鄉村旅游和種植、養殖業,直接經濟收入達100萬元,2018年全鄉又有270戶貧困戶有望順利脫貧。”
老河香菇+合作社+扶貧
產業幫扶助推扶貧
當日下午,記者來到驛城區千河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我們保證他們‘不愁種、不愁賣’。”千河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申磊說。針對貧困戶資金不足或不敢投入的問題,合作社量身打造了香菇種植前、中、后全過程“零風險”模式: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菌種、大棚、貸款擔保、收購、儲藏等服務,針對貧困戶產業發展困難對癥下藥,技術員包棚、包戶全程指導,有力增強了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從而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該鄉主要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老河香菇生產正呈現井噴式發展勢頭,全鄉有近1/3的農戶種植香菇,種植量達3000萬袋,年產值6億元。老河鄉黨委、鄉政府堅持把香菇種植作為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依托獨特的香菇資源推進精準扶貧,調動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從“扶貧”到“富民”、從“貧困村落”到“美麗鄉村”、從“全鄉香菇”到“全鄉脫貧”的特色發展之路,探索出“老河香菇+合作社+扶貧”的精準扶貧模式。
合作社一頭連著市場,一頭牽著農戶,是一個真正經濟聯合體,形成了扶貧的有效合力,將貧困戶緊緊綁在產業鏈上,加快了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助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確保扶貧對象同步實現小康。“在扶貧的路上,老河鄉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一個貧困群眾。”老河鄉主要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