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麥田的收割機手
摘要: □晚報記者蘇莉 王永良 昨天上午,在確山縣城南的公路上,46歲的李愛軍和兒子李逍正準備奔赴另一塊麥田。“爸,在確山縣城南向東方向,您先和對方聯系一下。”2
□晚報記者蘇莉 王永良
昨天上午,在確山縣城南的公路上,46歲的李愛軍和兒子李逍正準備奔赴另一塊麥田。
“爸,在確山縣城南向東方向,您先和對方聯系一下。”20歲的李逍邊對爸爸說,邊檢查機器。
“請說一下您麥田的具體位置,大概需要幾臺收割機?我們現在就可以過去。”李愛軍撥通了對方的電話。幾分鐘后,李愛軍又叫上同村的幾名村民,4臺收割機準備開赴收割現場。
李愛軍告訴記者,他是汝南縣農村人,過去,他和同村的幾名收割機手一起,開著收割機到處跑,比較盲目。今年,20歲的兒子加入收割機手的行列。“別看兒子年輕,干活兒可是把好手。”李愛軍說,兒子能開車,能簡單維修車輛,最主要的是兒子加了一個“麥客”微信群,可以隨時與其他收割機手交流,及早得到信息,少走很多冤枉路。這樣一來,村子里的收割機手都喜歡和他們父子倆一起出來干活兒。
“這兩天天氣好,正是搶收小麥的好時機,活兒一個接一個。”李愛軍說,“長時間坐在駕駛室里,讓人有些吃不消。收割機工作時,轟鳴聲很大,車內的溫度在40℃以上,加上秸稈粉末飛揚,收割機手們都戴著草帽、口罩,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很是辛苦。”
“一天能割多少畝?”記者問。“四五十畝吧。這幾天,有時五六點就到地頭了,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答應了人家,不管干到幾點,一定要收割完。”李逍說,忙的時候顧不上吃飯,辛苦掙錢心里踏實。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