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汝南縣張樓鎮探索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摘要: 駐馬店網訊(本網記者 胡霄飛)今年43歲的汝南縣張樓鎮河北居委會村民方小銀,全家共有6口人,其中有四個在校的學生,家庭人多地少,僅靠種植收入撫養四個孩子上學,家庭生
駐馬店網訊(本網記者 胡霄飛)今年43歲的汝南縣張樓鎮河北居委會村民方小銀,全家共有6口人,其中有四個在校的學生,家庭人多地少,僅靠種植收入撫養四個孩子上學,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村責任組和幫扶責任人多次到方小銀家中進行走訪,對方小銀家庭生產生活實際情況進行了詳實的摸底調查。從鎮村干部反復宣講的脫貧攻堅政策中,方小銀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方小銀認真參加了張樓鎮黨委、政府組織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班,利用申請到的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在自家土地的基礎上流轉土地30余畝發展種植業,其中梨11畝、獼猴桃3畝、石榴2畝、甘蔗4畝,為家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縣里的特色種植獎補資金五千元,日子一天一天好起來、方小銀露出了笑臉,2017年全年收入達到4萬余元,實現了脫貧。
今年1月,在全鎮開展的評選脫貧致富標兵活動中,方小銀自立自強的事跡在群眾中產生了強烈反響,通過群眾推薦、投票評選、鎮村認定等環節,他被推選為張樓鎮脫貧攻堅致富標兵,多次為大家宣講致富經驗,5月還被駐馬店市委、市政府授予“駐馬店市脫貧致富標兵”,全鎮像方小銀一樣的還有30余名脫貧致富帶頭人。
在張樓鎮王溝村的扶貧車間里,幾十名女工正腳蹬縫紉機,忙著制作箱包。這些女工全部來自王溝村,扶貧車間的建立讓她們在農忙之余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從廠子一開業我就來上班了,扶貧車間就在我們村,離家比較近,也能照顧老人和孩子,一天能掙百十塊錢,足夠補貼家用了。”女工李倩說。張樓鎮王溝村是貧困村,原先村里沒有集體經濟,外出打工是年輕人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徑。今年村里利用上級扶貧資金建起了扶貧車間,招收村里的留守婦女進廠打工,讓她們實現了就業持家兩不誤。扶貧車間幫助王溝村的村民形成了穩定的生產生活節奏,貧困群眾不僅有了脫貧致富的門路,也有了不返貧的保障。
近年來,張樓鎮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把產業扶貧作為鄉村振興首要戰略來實施,注重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打造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貧困群眾就業的模式,不斷新建和改擴建扶貧車間,提升扶貧車間建設、運營、管理水平,擴大貧困群眾用工占比。
張樓鎮方橋居委會有一個全縣最大的蛋雞養殖場,百十畝蔬菜大棚,老板王文會把養雞和種植蔬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立體化的種植、養殖基地,效益大大增加。種出的西瓜、豆角、生菜、秋葵等蔬菜,新鮮有機,年收入10余萬元,鄉親們看在眼里,都愿意跟著他干。于是王文會成立了汝南縣運生文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張樓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在合作社開辦了有機蔬菜生產技術培訓班,對幾十名貧困戶開展了培訓。
同樣的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張樓鎮黨委、政府全年共開展10余次,涵蓋農民智能手機應用,小麥、玉米和花生優質栽培技術、新型職業農民素質能力培養,農村政策法規,縫紉機技術、小順管家電商項目操作等,參與培訓人員達550人次。
張樓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精神脫貧”為目的,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工作主線,開展志智雙扶活動,實施精神扶貧行動,用心用情幫扶,準確把握群眾思想動態,實現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雙同步”。通過開展脫貧致富標兵的評比,用貧困群眾身邊的典型教育人、說服人、引導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開展精神扶貧,同時下功夫抓好貧困人口實用技能培訓工作,輸血與造血并舉,扶貧與扶志并重,激發貧困村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增強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建立了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