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村曲劇百年
摘要:5月3日至8日,“慶祝儀封曲劇興起100周年暨儀封戲劇文化節”在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北街舉行。此次活動由西平縣文廣新局、西平縣楊莊鄉人民政府和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受到當地十里八鄉群眾的熱烈歡迎,每天來看戲的人熙熙攘攘。
5月3日至8日,“慶祝儀封曲劇興起100周年暨儀封戲劇文化節”在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北街舉行。此次活動由西平縣文廣新局、西平縣楊莊鄉人民政府和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受到當地十里八鄉群眾的熱烈歡迎,每天來看戲的人熙熙攘攘。
儀封村的曲劇真有百年歷史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來到儀封村采訪。讓記者沒想到的是,儀封村不僅曲劇有百年歷史,而且豫劇、越調有更久遠的歷史,并走出了一批戲曲名家。
儀封戲曲(一)
儀封村曲劇百年
□晚報記者戶向陽通訊員張金城文/圖
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的演員在排練戲曲。
初夏的一個午后,天氣已經很熱,不少人都在午休。然而,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趙發云家的院子里格外熱鬧。在鑼鼓、弦子聲中,一名村民正在賣力地唱著曲劇《屠夫狀元》選段。優美的唱腔、規范的動作、激情的表演,贏得現場觀眾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是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的演員們在排練戲曲?,F場,不僅有喜歡戲曲的村民,還有幾位特殊的“老戲迷”——儀封村83歲的老教師、有“儀封村活歷史”之稱的趙星耀老人,儀封村原黨支部書記、被大家稱為“老團長”的趙法振老人,曾多年擔任儀封村黨支部書記的趙圣燦老人,曾因唱戲被家人下藥弄啞了嗓子的“超級戲迷”趙圣水老人,還有西平縣廣播電視臺退休干部、主任記者張金城,駐馬店市豫劇團退休職工趙新德,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海燕、李遂成等。他們都是儀封戲曲的熱心傳承者。他們向記者講述了儀封百年曲劇史。
千年古村落百年曲劇史
儀封村歷史悠久。此地夏代形成村落,周初為房國國都,春秋時期,孔子曾在此設壇講學,明永樂年間即開始設鎮,是歷史名鎮。
儀封是戲曲的故鄉。趙星耀老人是儀封曲劇歷史的見證者,并針對儀封曲劇發展史進行過走訪調查。據他介紹,1918年,從馮玉祥部隊文工團返鄉的儀封人趙宜亭和儀封村及其周邊村的孫相安、郭瑞五、孫子高、趙云生、趙子端等人,自發組成了一個唱地攤戲的戲班,走鄉串村演唱大調曲子。
儀封古為商貿巨鎮,在此經商的山西人和陜西人特別多。清康熙年間,山西和陜西客商在儀封街中心建起了當時豫南最大的山陜會館和戲樓,客商們坐在會館樓上即可品茶賞戲。
戲班經常在山陜會館唱河南墜子和說評書,《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大八義》、《小八義》等故事說得爐火純青。每到晚上,人們就圍著戲班聽書,叫好聲不絕于耳。戲班到哪兒,挑擔子賣東西的就跟到哪兒,哪兒就形成了夜市。
“閆群生的酸辣湯餃子和湯圓、丁長安的焦花生、夏明芝的鹵肉、張坷拉的燒餅都非常好吃,在夜市上賣得非常好。”說起往事,趙星耀老人記憶猶新。
此盛景一直持續到上世紀40年代。民國年間,山陜會館成了國民黨儀封鎮政府的鎮公所,后來戲樓被拆掉了。
西平廣播電視臺退休干部、主任記者張金城也是儀封人,對儀封戲曲發展史也考證過。
“河南曲劇最早登高臺演出就在儀封。”張金城介紹,1927年農歷八月初三,儀封鎮舉辦廟會紀念孔子誕辰,兩臺大戲對著唱。廟會第三天,外地來的一個戲班唱輸了,半夜不辭而別。會期還有兩天,再請戲班已來不及。儀封曲劇戲班的趙云生、趙宜亭、孫相安、郭瑞五、張子修、趙子瑞、趙子謙等人商量后,決定把曲劇戲班的地攤戲搬上高臺演唱。在高臺上演出曲劇,讓人們耳目一新,觀眾如潮。對戲兩天,地攤戲班和本鎮的越調戲班打了個平手。自此,儀封曲劇戲班由唱地攤戲變成了在高臺上演出,開全省曲劇登高臺演出之先河。
緊跟時代步伐唱響現代戲
“根據宣傳的需要,解放初期,儀封曲劇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張金城介紹,1949年,儀封鎮解放,在縣文化館和儀封鎮政府的主持下,以趙宜亭、張子修、趙明恩等人為主,成立了儀封時裝曲劇團。趙守志、趙嚴申、趙書亮、劉枝等20多名新演員的加盟,使曲劇團實力大增。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有許多新政策、新法律急需宣傳。儀封鎮黨委、鎮政府對鎮里的兩個劇團進行了明確分工:越調劇團以演傳統戲為主,曲劇團以演現代時裝劇為主。
曲劇團先后排演了《白毛女》、《苦兒尋母》、《兒女英雄》、《洪湖赤衛隊》、《江姐》等20多部現代戲,每年在儀封鎮和西平、遂平、上蔡、舞陽、郾城等縣的縣城和鄉鎮演出300多場。
“演員們每演到痛處,全場落淚,很多觀眾失聲痛哭;演到敵人的殘暴時,觀眾都咬牙痛罵!”趙星耀老人說,1951年至1958年,在西平縣戲劇會演中,儀封曲劇團連續8年獲得一等獎。1956年,信陽地區舉行戲劇大賽,全地區30多個專業和業余劇團參賽,儀封曲劇團和地區專業京劇團獲得并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信陽地區行署主要領導接見了儀封曲劇團全體演員,并給予了獎勵。
張金城說,儀封曲劇團在堅持演出現代戲的同時,還排演了一部分傳統戲,其排演的《收杜府》、《斬吳駙馬》、《鍘陳世美》、《下陳州》等傳統戲久演不衰。
劇團幾經沉浮戲曲之火不滅
隨著社會的發展,儀封曲劇團經歷了幾次沉浮。
趙星耀老人告訴記者,1958年,儀封鎮因境內修建楊莊水庫被撤銷,合并到出山人民公社,儀封也不再是鎮政府所在地。隨著一些老演員去世,年輕女演員嫁到外地,儀封曲劇團逐漸解散。
“文化大革命”期間,樣板戲在全國流行,很多村都成立了劇團或文藝宣傳隊。儀封南街和北街分別成立了曲劇團和豫劇團,排演革命樣板戲。演出的《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樣板戲,很受群眾歡迎。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戲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儀封曲劇團再次成立。”張金城告訴記者,“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儀封北街曲劇團排演的現代戲《江姐》、歷史劇《趙氏孤兒》,在全縣戲劇會演中均獲一等獎。曲劇團因演出水平較高,很受群眾歡迎。
1988年,河南省文化廳向陣容整齊、演出水平較高的儀封北街曲劇團頒發了營業演出許可證。團長李遂成帶領儀封曲劇團到湖北、安徽、山西等省演出,受到各地群眾的歡迎。
1996年,由于劇團收入較少等原因,劇團演職人員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經商,劇團再次被迫解散。
1997年元旦,西平縣舉行全縣業余劇團會演。解散的儀封北街曲劇團又臨時組建起來,重排了曲劇《江姐》,在會演中榮獲一等獎。
薪火傳承振興戲曲文化
儀封人愛戲愛到骨子里。
今年65歲的李遂成和妻子龐華琴都喜歡唱戲。2015年,李遂成從外地打工回來帶孫子。回到家鄉后,他萌發了重新成立劇團的想法。
“儀封優秀的戲曲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線。”李遂成的想法得到儀封村很多人的支持。老支書趙法振身體不好,在深圳女兒家居住,并且一直在治病。李遂成給他打電話說了自己的想法后,老人立即從深圳趕回來,幫助籌資、辦理手續。
老支書趙圣燦也經常為成立劇團奔波。戲臺沒有頂棚,老人開著三輪車,到縣城花3000多元錢買帆布制作了頂棚。“超級戲迷”趙圣水老人,也發動親戚朋友為劇團捐款。
在廣州打工的村民王新英得知要成立劇團的消息后,立即捐款5000元。村民們和在儀封街上做生意的商戶,得知要成立劇團,也紛紛捐款。
李遂成告訴記者,買戲臺的4萬多元錢,是演員集資的,而買服裝、道具的2萬多元錢,都是村民和商戶自發捐的。
一些老演員和喜歡戲曲的村民主動加入劇團。儀封北街青年農民劉海燕原來經商,加入劇團后,憑借一副好嗓子專攻丑角,演唱的大調曲子《李豁子離婚》、《李豁子做夢》等節目,風趣幽默,惟妙惟俏。他首次參加西平縣戲迷擂臺賽,即獲二等獎,被演員們推選為公司經理。
青年演員趙麗英、趙鳳奇原來都在外打工,得知劇團成立后,便辭職回來學戲,如今兩人已成為劇團的臺柱子。
很多老演員不但積極參加演出,還主動教青年演員唱戲。從市豫劇團退休的趙新德義務擔任劇團的導演。張金城積極為劇團搞宣傳、找臺口和編寫劇本。
2016年5月29日,儀封曲劇團成立。2016年9月,儀封曲劇團在西平縣文化部門注冊為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希望在活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讓儀封曲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2016年12月, 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參加西平縣戲劇大賽,演出的革命現代戲《江姐》榮獲第一名。當時,扮演江姐的演員趙秀真已經65歲。
如今的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劉海燕、孫景梅、趙麗英、劉秀榮、趙鳳奇、魏愛蓮、陳萍、王波等一批青年演員正茁壯成長。公司的舞臺、燈光、樂隊、音響、服裝、道具等均接近或超過縣級劇團,并已排練出《三娘教子》、《三子爭父》、《三女拜壽》、《親娘后媽》等20多部大戲。
“儀封村曲劇已經有100年歷史。我們一定要排更多的戲,培養更多演員,把我們儀封村優秀的戲曲文化傳承下去。”談起公司今后的發展,西平縣黌藝曲劇演出有限公司副經理李遂成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