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背后的河南“科技大牛”
摘要:“慧眼”背后的河南“科技大牛” 訪“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河南日報記者尹江勇 人物簡介:張雙南,1962年生,確山縣人。中科院高能物
“慧眼”背后的河南“科技大牛” 訪“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
河南日報記者尹江勇
人物簡介:張雙南,1962年生,確山縣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首席科學家。
1月30日,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開工,標志著新時代“發現極端宇宙”事業的新起航。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負責這樣一個重要科學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是一位來自確山縣的河南老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
“我希望我的預言都錯了”
在半年多的“試用期”內,“慧眼”衛星給出了超乎預期的優異成績。特別是在去年沸騰了整個天文界的雙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中,“慧眼”團隊作為重要貢獻者參加了這篇歷史性論文的核心創作。
成為“正式工”后,“慧眼”衛星面臨著繁忙的工作安排。1月31日,張雙南告訴記者,僅僅來自國內16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90份觀測提案,就足夠“慧眼”忙活7年。
通過這些觀測任務,“慧眼”預計會幫助科學家們發現一批新的天體源,尤其是以中子星和黑洞為主的新的高能天體;通過長期高頻次定點觀測,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系統的活動及演化機制;對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性質做出新的測量;研究宇宙深處大質量恒星的死亡以及中子星并合等過程中黑洞的形成等。
張雙南預計,“慧眼”每年能發現大約100個伽馬射線暴,如果有些伽馬射線暴將來能和引力波事件建立關系,將會成為比較重要的進展。
“其實,我希望我現在預言的重要成果都說錯了。”張雙南說,“那就說明,‘慧眼’看到了更重要的秘密。”
“要把科學本身放入教育體系”
在科研之外,張雙南被稱為最接地氣的“科普達人”,曾獲得2017年首屆“最受媒體歡迎科學家”稱號。去年起,他針對中國學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的現實,呼吁要進行第四次科學啟蒙教育,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目前的教育體系里面,講得特別多的是知識和技能,而不是科學素質。但要做好科學啟蒙,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張雙南認為,科學素質包括對科學真正的理解、科學起源、科學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幾個方面。“要一開始就讓大家了解科學是怎么回事兒,才不至于形成這樣一種局面,就是人們學了很多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能,但是整體科學素養并不高。”
“科普本身是對教育的一種補充。科學素質、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并不是科普能夠教給大家的,而是要納入教育體系。”張雙南解釋,如果大家能在學校就受到很好的科學教育,那么科普的壓力就會少很多。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并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內容。“所以我覺得,第四次科普啟蒙教育最關鍵的是要把科學本身放入到教育體系里面去。”張雙南說。
“家鄉的邀請我怎么可能不去”
為了科普,張雙南跑了很多地方。但讓他“耿耿于懷”的是,“河南我還一次沒去過,因為沒人邀請我!”
根據多年在國內進行科普的感受,張雙南認為,科學跟文化密切關聯,文化發達的地方往往科技也發達,如江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對于科普的需求就非常強烈。“河南未來要發展,離不開科技驅動。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注意加強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哪個地方的高校、科研院所比較多,這個地方的科普就做得比較好,因為很多高水平的大學教授和科學家愿意參與到科普活動中去。”張雙南認為河南高等教育資源的短板影響了科普能力。他建議,要改變這一局面,河南除了加強對教育和科研的投資之外,還要學會善用外部資源,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積極主動邀請其他省份的專家學者來做科普工作。
“我們河南有很多科技人才在外面,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愿意回來為科普事業盡力。”張雙南笑著“呼吁”,“如果河南能邀請我,這是我的家鄉,我怎么可能不去?”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大河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