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調查:人生最大憾事莫過于辜負自己
摘要: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1日報道,來自美國新學院大學的Shai Davidai博士與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馬斯 吉洛維奇(ThomasGilovich)綜合6項獨立調查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1日報道,來自美國新學院大學的Shai Davidai博士與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馬斯 吉洛維奇(ThomasGilovich)綜合6項獨立調查研究,挖掘人們“抱憾終生故事”背后的根源。研究結果表明,人生中最大憾事莫過于未達到自我預期,未做到“理想自我”與“應該自我”。美國《情感》雜志刊登了這篇研究論文。
這兩位心理學家組織了668位志愿者參與此次調查研究,他們的問題是:“人生哪些憾事讓你夜不能寐,耿耿于懷?”這些匿名志愿者紛紛講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秘密。有人悔恨在追求事業的道路上中途易轍;有人懊悔放棄了歌唱夢想;有人惋惜沒能堅守自我,迫于壓力向父母妥協;有人遺憾在學校里沒有太多樂趣,沒有參加課外活動;有人痛惜遇見心愛之人,卻因不合適而放手;有人甚至后悔接受長大等等。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最大的憾事并非在于未能達到他人對自己的預期,而更多地來自于那些放棄了的愛好和愛人、未實現的夢想、未完成的計劃、本該做而沒做到的事情以及對自身的失望。從心理學角度講,這些都源于人們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應該自我(ought self)”。“理想自我”是指個體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應該自我”是指個體自己認為有義務或責任應該成為的樣子。“理想自我”可以完全獨立于“應該自我”存在,而且人們往往更看重“理想自我”,以至于更多情況下因思考那些“本可以或本能夠做卻沒做的”事情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在這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很容易忘記犯過的錯誤;但對于那些錯過的機會卻難以釋懷。在處理“理想自我遺憾”和“應該自我遺憾”方面,人們往往更愿意處理前者。相比那些本應做而沒做的事情,他們往往對本能做而未做的事情感到更加遺憾。”最后,這篇論文以一個開放性的哲學問題結尾:我們是否應該鼓勵人們百折不撓,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和渴望?(姚師平 劉洋)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