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常運: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落下
摘要: □見習記者 鄧丹華 文/圖付常運(左四)為“麥客”送行。在汝南縣宿鴨湖街道宋莊社區,居民提起他們的社區黨支部書記付常運,無不交口稱贊。大家一致認為,付常
□見習記者 鄧丹華 文/圖
付常運(左四)為“麥客”送行。
在汝南縣宿鴨湖街道宋莊社區,居民提起他們的社區黨支部書記付常運,無不交口稱贊。大家一致認為,付常運為了社區居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費心盡力,沒有他,就沒有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感激、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昨日,記者在宋莊社區居委會付常運的辦公室采訪了他。
說服村民種溫室蔬菜
昨日下午3時,記者剛走進宋莊社區,一名正在檢修“小洋馬”的居民得知記者的來意后,就激動地對記者說:“你們好好寫寫我們的付書記吧,他是我們村的大功臣。要沒有付書記的辛苦付出,我們宋莊社區居民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據了解,昔日的宋莊,村民靠天吃飯,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生活拮據。為了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上世紀90年代,付常運發動村民建塑料大棚,種溫室蔬菜。
“村民們窮怕了,頭一年,都不敢種,怕賠本。”付常運告訴記者,他就一戶一戶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承諾賠了算他的。村民缺乏資金,他又四處籌款,最后終于在自己的擔保下為村民貸到款,建起了8座塑料大棚。當年每座大棚村民就賺了6000多元錢。
“這些錢現在看來不算多,但在當時可以蓋三間漂亮的平房、買輛四輪車。”付常運笑著說,后來,其他群眾看建塑料棚種蔬菜收入可觀,紛紛投資,接連建了幾百座?,F在,宋莊村已發展塑料大棚1100多座,其中半地下式塑料大棚300多座,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1萬余畝,每座大棚年實現經濟效益4萬多元,成了全市最大的塑料大棚示范村。
鼓勵村民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
“是付書記有眼光,幫助村民買‘小洋馬’收割機,讓村民走上了小康路!”范東村79歲的老黨員巫保說,幾年前,大型聯合收割機開始進入汝南農村,付常運敏銳地感到這是一個致富的好路子,就鼓勵村民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并成立了“農民信貸擔保協會”,解決了村民購買資金困難的問題。如今,宋莊社區已有大中型農業機械330臺,每年僅跨區作業一項收入就達6000萬元,成為遠近有名的“農機村”、“富裕村”。
“付書記是俺家的救命恩人,他對俺家的恩情,俺一輩子都報答不完。”范西村村民付運生說,他的兒子付品龍患不孕不育癥,為了給兒子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商煊胁粶y風云,2018年春節期間,他的兒子又患上了尿毒癥,需要馬上換腎,可家里再也拿不出錢。付常運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發動范西村200多戶群眾捐款。僅用了一天時間,村民就給付品龍捐了82萬元,付常運一人捐款5萬元。
密切關注社區大小事
社區每家居民的情況,付常運都了如指掌。“在奔小康的路上,每家村民都不讓落下。”付常運說。
“常運,你幫我問下,俺老伴的殘疾款這月怎么沒發?”采訪中,一位老人走進付常運的辦公室說。“好,您把您的電話跟我說下,我問了給您回話。”說著付常運把老人的電話記在了記事本上。趁付常運打電話的時機,記者采訪了那位老人。
“付書記對我們每戶居民都非常關心,沒有付書記,就沒有宋莊村的今天!”這位老人激動地說,宋莊社區的大小事沒有付書記不操心的;社區的困難戶、貧困戶,沒有他不幫助的。
“付書記,我已幾天沒干活了,你能否幫我找點活?”
“付書記,俺租不到房子怎么辦”……在記者半個小時的采訪中,付常運的手機響個不停,找他辦事的居民不斷。
“不好意思,我有件急事要處理,你需要了解什么,咱再電話聯系吧!”采訪即將結束時,付常運接到一個電話后對記者說,然后走了出去。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