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從孩子的情感節奏“斷舍離”
摘要: 春末夏初,幫兒子小米一起整理他的衣柜,他小時候的衣物多是朋友們送的“二手貨”,我們幾乎不買新的,這符合我和米爸的生活觀與消費觀——經濟環
春末夏初,幫兒子小米一起整理他的衣柜,他小時候的衣物多是朋友們送的“二手貨”,我們幾乎不買新的,這符合我和米爸的生活觀與消費觀——經濟環保。這兩年他長大了,收不到什么舊衣物了,所以開始買新衣服。
小米一邊整理衣物,一邊靈感四出。他突然想起來某件T恤衫,從夏季衣服里找了出來,發自內心又帶點夸張地對那件T恤說:“哎呀我的小寶貝,可找到你了,我太愛你了!”那其實就是一件已經穿舊了的藍T恤衫,我知道他一直很喜歡,但今天忽然感覺到這種喜歡不一般。
我順手把一件他還沒穿過的新衛衣拿了出來,那件衣服因為太大還沒輪得上穿。問他:“你記得這件衣服是誰送給你的嗎?”他搖搖頭,我告訴他是谷阿姨,他立馬高興起來,說:“谷阿姨是世界上最好的阿姨!”
谷阿姨是小米曾經的保姆,在我家工作了兩三年,這件衣服是我們離開北京時,谷阿姨特意送給小米的。她大概怕孩子長得快,也許也是想讓小米不要忘記她,買了一件9~10歲孩子穿的衣服,而我們分別的時候,小米才5歲半!顯然,這件尚未穿過的衣服,確實讓小米感覺到與谷阿姨的聯結和愛。
有件羽絨服是小米非常喜歡的,經常穿,袖口磨破了也不離不棄。我說,那是霞霞阿姨家高高哥哥給的。他顯然記不清楚了,于是細致地問我,他們什么時候來過我家,我們又什么時候去過他家,2歲、3歲、4歲?我能感覺到小米在透過衣服,專注地搜尋可能的記憶。
小米穿過的舊衣服,我也同樣會整理后送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捐贈,一般都會經他同意認可,有時候,他還沒準備好和這些衣物說再見。比如有一次,他的雨鞋沒怎么穿就小了,上面有可愛的米老鼠的圖案。我提議送給鄰居小朋友,小米卻十分舍不得,明確而堅定地說要留下,說以后給自己的兒子穿。我雖然想要“斷舍離”,但還是不禁為孩子對物件這種純粹的喜愛而贊嘆。他既然還沒有準備好割舍,為什么不給他多些時間呢?
最近,我把早已收拾好的小米的幾件舊衣物重新拿了出來,上次他還舍不得送人,這次卻很大方熱情地表示很愿意!小米已經充分準備好把這些衣服分享出去了。
一位成年朋友回想起自己五六歲時的往事,說自己有一件非常喜歡的紅棉襖,每次穿上它,都感覺到自己很可愛!在頗為孤單陰暗的童年,這件紅棉襖給她帶來很多信心。只是未想到自己長得太快,轉眼間已經穿不上那件紅棉襖,傷心不已。更糟糕的是,媽媽竟然沒有問她,就把棉襖送給別人了!
40歲的她流著淚,我聽著她內心的那個小女孩講述著這么多年都沒有機會講出來的心里話,那種喪失不亞于丟了珍寶,我知道那是因為失去了與這件紅棉襖相關的可愛與自信的聯結……我邀請她走近那個小女孩,呼吸、擁抱……
成長是不斷地收獲、蛻變,也是不斷地喪失、哀悼,兩個過程并行不悖。更深入、更充分地聯結,也就可以更從容、更輕松地放下與告別。
孩子的心是那么柔軟可愛,作為成人的我們,多數或許已經遺忘了像那位朋友那樣久遠的童年記憶,但通過孩子,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簡單純粹的物質背后的情感聯結。一件衣物,不是因為名牌而尊貴,而是因為有情感的聯結而變得珍貴。
對待孩子的玩具、書籍等同樣如此,在做處理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用心去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在成人進行“斷舍離”的時候,也讓孩子參與這樣一個過程,表達自己的感受,依著孩子的節奏,讓他們去學習舍與得。
有時看似麻煩的情感,卻教會了我們如何對待物、對待制作物件的人、對待自然和世界。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