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揭\"藍離散星\"之謎 顛覆已有認知
摘要:圖為大麥云星團NGC2173的合成彩圖(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紫外窄帶、綠光寬帶和紅光寬帶濾光片圖像)。因為濾光片匹配的限制,圖中的恒星普遍偏紅。中央的那些亮星許多就是藍色的
圖為大麥云星團NGC2173的合成彩圖(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紫外窄帶、綠光寬帶和紅光寬帶濾光片圖像)。因為濾光片匹配的限制,圖中的恒星普遍偏紅。中央的那些亮星許多就是藍色的藍離散星。
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鄧李才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一個年輕星團中發現了特殊的藍離散星。這一出人意料的觀測結果顛覆了天文學界對藍離散星的傳統認知。
一直以來,天文學界認為星團不能形成新的恒星。只有恒星之間的碰撞或者并合才能形成新的恒星,一般稱作“藍離散星”。
過去天文學家們認為,藍離散星的形成是由于星團經歷了災難性的“核坍塌”事件。“當核坍塌發生時,絕大部分恒星突然同時落向星團中心,造成星團會在中心極小的范圍內包含大量的恒星,可想而知,恒星會在核坍塌時頻繁的發生碰撞,從而突然間在星團中產生大量的藍離散星。”鄧李才介紹說。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鄧李才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對年輕星團NGC 2173中的藍離散星進行了研究,并沒有發現任何“核坍塌”的痕跡,而是首次在這個年輕星團中觀測到了一族不同尋常的藍離散星——突然爆發形成的藍離散星。
該成果3月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報》。“對天文學界來說,這一觀測結果是完全出人意料的”,《天體物理雜志》的審稿人評述道。
研究發表后,《自然》雜志在其5月1日出版的天文子刊中,刊登了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艾莉森·西爾斯教授對這一工作撰寫的評述文章。“這一工作挑戰了我們對藍離散星的傳統認知。我們每一次深入研究星團和它們的恒星,我們總是會發現更多令人驚奇的現象。”西爾斯說。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