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莊村景象新
摘要:記者 張承訓在新蔡縣采訪脫貧攻堅工作時,記者得知,今年已83歲的鄭州大學教授王振亞是孫召鎮大馬莊村(閆莊村民組)人。他一篇回憶自己少年時外出討飯經歷的文章給記者留下
記者 張承訓
在新蔡縣采訪脫貧攻堅工作時,記者得知,今年已83歲的鄭州大學教授王振亞是孫召鎮大馬莊村(閆莊村民組)人。他一篇回憶自己少年時外出討飯經歷的文章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如今的大馬莊村是什么樣呢?日前,記者前往大馬莊村一探究竟。
沿著村村通水泥路,記者來到大馬莊村的閆莊村民組。在村頭,一方村史碑矗立眼前,碑文正是王振亞教授撰寫的。碑文記載了閆莊的由來、改革開放后的可喜變化,更大篇幅記述了解放前閆莊村民被土匪劫掠及往昔貧困村民餓死的慘狀,讓人不覺走進了歷史,警醒深思。
走進村內,記者來到貧困戶李青青家。李青青的母親正在門口曬太陽,院里堆滿了成包的玉米。李青青是家中長子,父親去世早,母親多年患病,日子一度過得艱難。李青青勤勞厚道,和妻子任勞任怨,孝敬母親,并照顧弟弟成了家。李青青向記者介紹,院子里的10000多斤玉米是用來作養殖飼料的。在幫扶人員的支持下,他搞起了養殖項目,在村西頭建了兩個養殖大棚,購進了500只鴨苗。“現在家里每年有種植、低保、光伏項目、金融幫扶、合作幫扶、學生就學補助等項收入,吃穿不愁、看病不愁、孩子上學不愁,脫了貧,我要靠自己養殖致富奔小康。”李青青自信地說。
走出李青青家不遠,停放著兩輛大型農業機械,旁邊是一座氣派的兩層小樓。隨行的駐村工作隊隊長周康介紹,這是村里的致富能手王俊磊家。他成立了俊磊種植合作社,流轉200畝土地種植優質水果,帶動村里40多家貧困戶脫貧致富。如今的閆莊村民已走出了貧困,穩步邁向小康。
走出閆莊,在大馬莊村黨支部書記郭權輝帶領下,記者來到大馬莊千畝供港有機蔬菜基地。眼前,幾十位村民正在菜地里拔草、剔苗。千畝橄欖菜長勢良好,基地自動灌溉系統正在大面積灑水,頗為壯觀。郭權輝高興地對記者說:“自3月份起,這里每天至少有一車蔬菜供往香港。村民土地流轉有一份固定收入,在基地勞動每天也有幾十元的收入。貧困戶在家門口務工,脫貧致富有了穩定的項目支撐。今年麥收后,這個蔬菜基地將擴大到2000畝,會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一路走來,郭權輝向記者介紹著,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村里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僅水泥路就修了十幾里,實現了村村通,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群眾的“吃水難”;引進資金2000多萬元,建成了一所綜合性醫院,解決了群眾的“看病難”。村里去年引進建成了一個純凈水廠,今年正在建設一個廚衛電器廠。現在的大馬莊村不但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成了該縣脫貧攻堅的先進村,全村的面貌日新月異,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采訪歸來,記者感慨良多,也不由想到,王振亞教授如今再回家鄉,也許會重寫村里的村史碑吧!
責任編輯:w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