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只塑化大熊貓這樣“復活”
摘要:圖為大熊貓生物塑化標本。盛利攝4月25日,全球首只塑化大熊貓亮相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并以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各自獨立的生物塑化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作為一種“
圖為大熊貓生物塑化標本。盛利攝
4月25日,全球首只塑化大熊貓亮相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并以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各自獨立的生物塑化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作為一種“讓時間凝固的藝術”,何為生物塑化技術?大熊貓如何運用該技術“復活”?
2016年2月大熊貓“新妮兒”因患十二指腸梗阻離世。生命奧秘博物館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合作,由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隋鴻錦教授及其團隊歷時1年將其制作為首個大熊貓塑化標本。
“生物塑化技術是一種可以把生物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廣泛應用于解剖學、病理學、生物學、組織胚胎學、展覽館展示等多個學科和領域。它的原理是通過高分子聚合物,來替代組織中的水和脂肪等物質,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館長吳軍向科技日報記者獨家披露了首個大熊貓標本的制作流程:首先是防止腐敗,即通過福爾馬林液體的灌注和真空包裝,對標本進行組織固定和殺菌;其次是解剖,讓標本暴露出神經系統、肌肉和骨骼,并取出內臟;隨后,對標本不同組織部位進行脫水、脫脂;最后,進行真空負壓強制浸滲,完成造型的固定和聚合硬化處理。
作為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標本制作技術,生物塑化使標本展示生物外形的同時,可以展示生物內臟、肌肉等內部結構,以揭示生物在演化和適應環境中產生的結構特點,理論上可以保存上千年,目前全球多國的醫學標本、自然博物館標本都在以此項技術為依托進行更新換代。
吳軍指著現場的大熊貓皮毛標本告訴記者,如傳統的動物皮毛標本,每年至少維護一到兩次,否則就會生蟲腐爛,但塑化皮毛只需擦灰就行。(記者 盛利)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