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員
摘要:□王太廣改革開放以前,看露天電影成了農村人最大的期盼、最大的樂趣和最大的享受,電影放映員也是人們羨慕的職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汝南縣水屯公社與王橋公社只有一個電
□王太廣
改革開放以前,看露天電影成了農村人最大的期盼、最大的樂趣和最大的享受,電影放映員也是人們羨慕的職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汝南縣水屯公社與王橋公社只有一個電影放映隊。1973年,水屯公社才成立電影隊,共有三人組成。隊長是楊其興,負責聯系演出、場地、宣傳、收費等事宜。楊新德是電影放映員,既年輕又勤快,得空就擦拭機器、清洗銀幕,反復練習上片子、接片子、倒帶等技術。賀國興是發電員,每次放映電影之前,他都要在百米之外安放好發電機,有電就用,沒電就發。電影放映隊隸屬于汝南縣電影公司管理,工作在基層,整天在流動。他們定期、不定期地輪流去縣城送片、取片。一般是上午整修機器、政治學習,路途遠的上午出發,近者下午趕往放映地點。他們拉著架子車,上面裝著音箱、銀幕、立桿、LD750汽油發電機、8.75毫米膠片放映機和當天需放映的電影片子(拷貝)等器材,巡回18個大隊放映。每次走在路上,群眾詢問最多的是到哪里去放?什么片子?之后便奔走相告,迅速傳開。
電影放映隊無論到哪個大隊,都會受到干部群眾的歡迎。大隊干部像接天神似的,好生伺候。提前安排人員殺小雞、烙油饃、買“張寶林”(當時的河南名酒:張弓、寶豐、林河大曲)。電影放映隊的人員半晚上就把架子車拉到放映地點,大隊的電工或勤雜人員就會幫助他們把機器設備從架子車上卸下來,有的幫助立桿子、撐銀幕,有的幫助掛音箱、扯電線。幾個人很快就把銀幕的四個角繃得緊緊的、桿子立得穩穩的、放映機安得牢牢的,而后讓專人看守,電影放映隊的人員在大隊干部的陪同下提前吃晚飯。
夜幕慢慢降臨,看電影的人們陸續趕到放電影的地方。隨著觀眾的增多,人們東張西望、焦躁等待,終于等來了滿面紅光、帶有酒味、叼著香煙的電影放映員。楊新德不慌不忙地打開放映機,先是安片、調試鏡頭,一束雪白的光柱“唰”地亮了,直射到正前方的銀幕上。偏了,他就扶正;大了,他就縮??;小了,他就放大;高了,他就往下壓;低了,他就往上抬,直到光束正好在銀幕上照得方正飽滿。這時候,一些頑皮的孩子還會把手伸到鏡頭前的光束里,或做手勢,或扮鬼臉,或拋帽子,樂此不疲。楊新德不管這些,而是拿著麥克風先吹兩下,然后說:“觀眾同志往下看,地上有根黑皮線,黑皮線在通電,踩著了會中電……”這是他按規定程序在提醒觀眾注意安全,接著便讓所在的大隊干部利用人多的機會,拿著話筒講形勢、講政策、講治安、安排農業生產、發布有關通知。有時候放映員也會根據上級要求,結合政治形勢,放各種宣傳內容的幻燈片,然后報出將要放映的片名。開始放映科教片或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新聞簡報》,之后才放映正片。
當銀幕上出現“放光的五星”、“英雄的雕像”、“北京的天安門”之類的片頭后,立體聲音樂響起,觀眾說話的聲音嘎然而止。隨著電影膠片“吱吱”不停地轉動,不同的畫面從放映機里投射到銀幕上,人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到電影畫面和情節之中了。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漏掉一句話,少看一個動作。正看得津津有味時,銀幕上出現了閃爍雜亂的星點,說明該盤的膠片轉到頭了。換片的間隙,有的觀眾借機往放映機方向移動,有的年輕人使勁往最佳位置擠。先前坐在板凳上的觀眾,被站在前邊的人擋住了視線不得不站起來。人群就像波浪一樣一起一伏,放映桌和綁在桌腿上的小竹竿、電燈泡也來回擺動。楊新德不得不拿著麥克風邊喊“坐下”,邊用小竹竿在觀眾頭上來回揮舞,也有被擠得不得不停止放映的。
那時候,經常放映的國產故事片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上甘嶺》和革命樣板戲等;外國電影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年》《寧死不屈》《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等。這些片子雖然都放過好幾遍,但在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仍是異常興奮,每放必看。當《偵察兵》《青松嶺》《紅雨》《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閃閃的紅星》《艷陽天》《金光大道》之類的新片下來后,拷貝很少,兩個電影放映點只能錯時放映同一部片子,下一個點派民兵輪流跑片。往往是一個地方放完一盤帶(每部電影一般是3帶),就立即轉送到另一個放映點。如果跑片的人途中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跟上,觀眾就會焦慮難耐、翹首以盼,十分難熬。人們的目光一直盯住放映桌或放映員的一舉一動。等一小會兒片子來了還好說,如果等的時間長了,就會有人罵罵咧咧,甚至退場。
放電影最怕的就是中途下雨、放映機出現故障。有一天晚上,在劉付漢大隊放映黑白故事片《偵察兵》時,剛放一半電影膠片突然卡殼了,發出“咔嚓咔嚓”的響聲。楊新德馬上拿起麥克風安慰觀眾:“膠片卡殼了,我要修修,請大家保持安靜。”半個小時后,電影圖像雖然放出來了,但沒有聲音。觀眾中出現了罵人的、嚎叫的、吹口哨的聲音,直至放映結束。這是楊新德當放映員中最狼狽的一次。
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各行各業都放開搞活了。一些腦瓜活、有眼光的農村青年紛紛貸款、籌集資金購買電影放映設備。我在韓莊公社工作時,發現家住翁屯大隊大方莊的王偉竟然辭去了汝南縣化肥廠的工作,花3000多元購買了新式銀錫燈電影放映機,4000多元購買了發電機和寬銀幕鏡頭,到汝南縣電影公司注冊、培訓后就開張了。他每次到縣電影公司花5塊錢租一部電影片(加演片是免費的新聞記錄片),凡是有結婚、生子、蓋房、上梁、孩子考上學的家庭大都要放電影慶賀。找王偉預定放電影的場次一個挨一個,除了雨雪天氣外,幾乎一天不停地放映。那時每部20元,每晚放兩部,剛剛富裕起來的農民興高采烈,并不在乎。如果遇到《少林寺》《少林小子》《武林志》《牧馬人》《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搶手的片子一場能收入80元。由于王偉的機器新、技術好、方法活,沒有現錢的可用糧食頂賬,因而在水屯、韓莊、老君廟一帶打得很響,引得許多人羨慕。聶村的唐國賢、西馬村的吳建國、和莊村的潘銀閣、康店村的潘金山等人紛紛效仿,他們相繼購買了電影放映機,分別活躍在各自不同的區域。
八十年代中期,韓莊鄉領導讓實力較強的王偉承包了鄉政府電影院。他投資30000多元,把原來的水泥墩全部換成了木座椅。從此,王偉不在放露天電影了,而是躲在電影院后墻上方小窗口的那個小黑屋里放映。觀眾看不到放映員,放映員就成了神秘人士。那時候,白天夜晚一場連一場地放,各村委會、學校等單位包場不斷,王偉的臉上整天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隨著電視機的廣泛普及,受到錄像機、投影機、影碟機、電腦等現代化影像設備的沖擊,電影市場慢慢地蕭條了,部分電影放映員不得不停業轉行。
如今,農村中的電視替代了電影放映,電影放映員的身影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可當年帶給人們的歡樂和笑聲,卻仍在田野里回蕩。
責任編輯:w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