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版“清明上河圖” 乾隆在河畔植柳
摘要:起自頤和園昆明湖畔繡漪橋,止于西直門外高梁橋的長河,全長10.8公里,由人工渠道和自然河道拼接而成。自然河道原名高梁河,原始的紫竹院湖是其源頭,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與
起自頤和園昆明湖畔繡漪橋,止于西直門外高梁橋的長河,全長10.8公里,由人工渠道和自然河道拼接而成。自然河道原名高梁河,原始的紫竹院湖是其源頭,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與北京城的“歲數”不分伯仲。
長河
金朝時變身“貴族”水系
對長河的利用,可以推溯至公元三世紀中葉。為確保軍糧運輸,擴大種植面積,三國時期的魏國在當時的高梁河上(今石景山區一帶)修建了戾陵遏和車箱渠。這是北京歷史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大規模水上工程。
真正讓長河變身為京城“貴族”水系的是女真人。公元1115年金朝建立,后遷都北京。為解決城市暴增的用水、漕運,特別是宮廷御苑飲水的需求,海陵王慧眼獨識,果斷地挖通昆明湖至紫竹院湖的人工河道,令長河獲得充足水源,河水汩汩涌入京城。
由于長河水源充沛,脈系豐盈,且靠近城區,忽必烈建設元大都時干脆把原來依憑西湖(昆明湖)水的設想調整為依托長河水系,讓京城的版圖在其浪波間次第展開。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則把長河植入這個偉大工程的中樞位置:上端勾連昆明湖,下端是大都城內運河的終點積水潭。長河從此躋身京杭大運河的華麗家族。
作為水利工程,長河在清乾隆年間迎來又一個春天。明代,通惠河上源白浮泉被截斷,玉泉山水亦遭分流。長河瘦弱,難以向城里供應充足用水,更何談帆檣林立的水上運輸。乾隆大力引導西郊諸泉流入昆明湖,接著把湖的面積擴大二三倍,然后是修建閘壩和堤防。為備旱年之需,又在昆明湖上游挖了兩個潴水湖。當然,還疏浚并拓寬了長河。長河水深由一尺變成了三尺,底氣十足地經德勝門水關流進積水潭,然后兵分三路大搖大擺地進入皇城:一路由東岸循御河(即元通惠河)入前三門護城河;一路從南岸進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南海),經池的南端東岸流出,由今中山公園再到天安門前(即外金水河),最終向東匯入御河;另一路也從積水潭東岸,經太液池東岸,注入紫禁城筒子河,然后穿行于紫禁城內,亦稱內金水河。長河就這樣日夜不歇,與泱泱皇城融合為一、休戚與共。
乾隆植柳于河畔
乾隆策動的“皇家一號工程”,即便是今人也會為其刷屏。此工程不僅坐收水利之“漁”,而且令兩岸農田灌溉無間斷,而頤和園與長河沿線更是風光旖旎、美醉眾人。乾隆對自己的杰作頗為自得,不禁佳句迭出:“夾岸香翻禾黍風,無論高下綠芃芃”、“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里小江南”。
在乾隆之前,皇族們多走陸路前往頤和園。浪漫風流的乾隆愛水路,其母后又長年居住暢春園,他該是泛舟長河次數最多的皇帝了。乾隆不僅斥資修整河道、建造景觀,還命人沿岸種植垂柳,有幾棵還是他親手所栽的。據說,如今河邊的那些高齡老柳樹都是當年所種,只是分不清哪棵是御樹了。乾隆把長河稱為“蓬萊仙境”,他處心積慮的營造也為長河帶來最輝煌、最有魅力的時期。
其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諸帝無不對長河鐘愛有加。慈禧太后生前曾數十次游幸頤和園,還有長河。她從今北京展覽館后湖的“皇家船碼頭”乘坐龍船,沿河一路西行,途經今北京動物園、北京海洋館、真覺寺(五塔寺)、白石橋、國家圖書館、紫竹院公園、紫御灣碼頭、廣源閘、萬壽寺、麥鐘橋、長河閘、長河灣碼頭、長河橋等地,最終抵達頤和園昆明湖南端的繡漪橋。由于“老佛爺”頻閃于長河,后人戲稱長河為“慈禧水道”。
1908年,光緒和慈禧同日死去。隆裕皇后因光緒曾被囚禁在玉瀾堂,宣布永不游幸頤和園。長河水道從此斷航,漸漸荒寂于歷史煙海。
民國初年,袁世凱也曾疏浚長河河道,企圖重振皇家水上游幸的威風。誰想龍椅還沒坐熱就一命嗚呼了,長河治理成了爛尾工程。此后戰亂頻仍,復興長河成了無法實現的泡影。
經歷漫長的等待,1966年京密引水渠竣工并投入使用。經過整治的長河,在繡漪橋下終于迎來自密云流經昆明湖的水浪。它從此擔重任,向京城河湖及工農業輸送用水。1999年7月,長河上游之水在中斷了近百年后重現人間。不過船上的主人不再是皇室貴族,而是眾生百姓。
長河蘊蓄北京獨有文化氣質
長河對北京的卓著貢獻,并非僅僅是用河水滋養了這座城市,它那綺麗的風光以及由自然景觀衍生的人文景觀,即使蒙塵多年也難掩光芒。
長河成為游覽勝地,始于金代。那時的高梁河已出落成佳人模樣,水光瀲滟。1179年,金王室大興工事,借河道挖出個湖泊,又在其間堆筑出瓊華島作為離宮,取名“大寧宮”,就是今天的北海公園,亦是中國園林的鼻祖。
到元代時,通惠河通航,使皇家利用長河游幸成為可能。在昆明湖畔建造亭臺樓閣,輔以船影點點,猶如杭州西湖“北漂”進京。元皇室又在紫竹院湖畔廣源閘修建港口和碼頭,用以龍舟停泊。《元史·文宗本紀》載:“(至順)三年三月乙未……以帝師泛舟于西山高梁河,調衛士三百挽舟。”元皇室的另一功績便是大興綠化工程,兩岸遍植柳樹,美麗撩人。
清代更是錦上添花,長河沿岸修建多處碼頭和行宮,作為停舟休憩之處,如樂善園、倚虹堂、真覺寺行殿和萬壽寺行殿等;而頤和園、紫竹禪院、蘇州街則是長河上人氣指數最高的三顆翠鉆,那是乾隆皇帝的殫精竭慮之作。
長河又是京城宗教寺廟聚集之地。早在元初,這里就建起了大護國仁王寺。每年盛大的皇家佛事活動吸引數萬人前來觀看。此后各類寺觀蜂擁而建,明代達到高峰,竟有數十座之多。那時風行堪輿學,長河被認為是風水寶地,太監們趨之若鶩,競相在沿岸遴選墓地,隨之營建寺院并立塔。如今,寺院大多毀于戰火。慶幸的是真覺寺、萬壽寺、延慶寺依然還在,只是殘損不全。不過它們卻是代表了不同年代京城寺觀建設以及佛觀盛事的標高。
明清時期北京人沒到過長河,就如同民國時期沒到過大前門一樣,人們會笑你不懂時尚、不會生活。這里終年人頭攢動,春天踏青,秋天郊游,各種民間游藝活動盡顯京范兒,有浴佛會、廟會、花卉展等;最為活躍的該算是文人墨客了,他們在這里吟詩歌賦,留下大量美文佳句,以致令今人都愛不釋手……
長河波翻浪涌間蘊蓄的是北京獨有的文化氣質,它所繪就的這幅民俗畫卷,不就是京版的“清明上河圖”嗎?
(據《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北京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