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
摘要:清康熙年間,安徽歙縣人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居士)的著述中有《幽夢影》一部。此書后來被收入《古今說部叢書》時,編者因其文體形式獨特,而將其標目為“清供”
清康熙年間,安徽歙縣人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居士)的著述中有《幽夢影》一部。此書后來被收入《古今說部叢書》時,編者因其文體形式獨特,而將其標目為“清供”。“清供”一般指的是案頭清雅的蔬菜擺設,將其作為《幽夢影》的標目是因為此書所輯均系隨興而得的“清言雋語”。隨感格言式的著述明末清初已多有出現,如屠隆之《娑羅館清言》、陳繼儒之《小窗幽記》即其中佼佼者。但是張潮的《幽夢影》有新的創造,正如光緒21年楊復吉所言:“昔人著書,間附評語,若以評語參錯書中,則《幽夢影》創格也。清言雋旨,前于后喁,令讀者如入真長座中與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飛,洵翰墨中奇觀也。”(《幽夢影》跋)從網絡時代的眼光來看,他這種格局倒是與今日的微信朋友圈十分相像。
茲舉其一組為例: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詩文。
弟木山曰:余每見長一技,即欲思之,雖至瑣屑,亦不厭也。大約是愛博而情不專。
正文是張潮的原創,下面排列的是文友們即興暢所欲言的評論。除了沒有點贊圖像外,完全是一組微信朋友圈的格局。在《幽夢影》中,除張潮220則原創外,另有112人參與發表了512條評論,共形成220組純文字型的微信朋友圈。
這個微信朋友圈中,以張潮、張竹坡為代表的參與者大都是科場失意旅居揚州的文人。他們在揚州這個景物秀麗、文脈深遠、工商業發達、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又偏離政治中心的地方找到了一片暢情之地。他們相對自由地抒發性靈,互贈著述,經常聚談宴飲。《幽夢影》微信朋友圈可大致反映他們的思想狀況和生活風貌,并為后世留下了值得注意的特色和內涵。
(據《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華讀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