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太空之家”完成使命
摘要:原標題:我國首個“太空之家”完成使命 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于南太平
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
天宮一號精彩“一生”
2011年9月29日,我國首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向太空進發,為中國航天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天宮一號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天宮一號不僅為交會對接任務以及航天員在軌駐留的生活、工作和安全提供了保障,還為建造中國空間站積累了寶貴經驗,是中國載人航天歷史上劃時代的豐碑。
2011年11月1日,天宮一號升空32天后,神舟八號升空,經過2天追逐和5次變軌后成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后,兩者進行了二次自動交會對接。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精確自動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進駐天宮一號,他們在“太空之家”里工作生活了整整10天,圓滿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等近30項在軌實驗/試驗任務。進駐天宮一號第7天,劉旺實施了一次特殊的“太空打靶”,以極高精度成功完成手控交會對接。這意味著我國完整掌握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中的最后一項——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員王亞平站在中國最高講臺,為全國青少年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太空授課,把天宮一號和華夏大地緊密相連。6月25日,神舟十號乘組圓滿完成了所有科研試驗任務,永遠離別了天宮一號,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名航天員含淚向天宮一號敬禮告別。
送別神舟十號后,天宮一號即完成了主要使命,但仍在繼續工作。2016年3月,超期服役兩年半的天宮一號,正式中斷了數據服務,踏上了漫漫回家路。在太空又孤獨地飛行了兩年多后,如今,天宮一號終于回歸地球,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回家”之路備受矚目
天宮一號的歸期一直備受全球矚目。一年多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持續定期發布其軌道狀態,全球多家機構也在持續跟蹤其動態,預測它何時再入大氣層。但是這種預測變數多,難度大。直至3月上旬,各機構預測的再入大氣層時間跨度仍達半個月左右。“按現在的技術,通常只能在最后2小時才能確定空間物體的再入時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部研究員楊宇光介紹。
據專家介紹,在航天器再入控制方面,我國早已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關鍵技術。從技術復雜度來講,天宮一號的再入,只需控制在廣大無人活動的海洋區即可,而如神舟飛船返回艙則必須安全著陸在指定的著陸場,無論目標面積,還是飛行器安全性,后者難度遠高于前者。
人類所有的載人航天任務,都伴隨著飛船殘骸的返回。比如我國神舟飛船和俄羅斯聯盟飛船均由推進艙、服務艙、返回艙等構成,只有經過特殊保護的返回艙能安全著陸,其他部分在穿越大氣層時,都會因為劇烈的摩擦達到很高的溫度,發出明亮的光芒,看起來就像是“火流星”一樣。
今天,我們向謝幕“回家”的天宮一號揮手告別。未來,中國空間站將建成,讓我們一同期待更精彩的演出。(記者 章文)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