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生把困難老人當親人
摘要:捐錢贈物常看望張大生把困難老人當親人“讓他們老有所依是我的心愿”□晚報記者 楊麗多年來,張大生堅持義務做好事,在確山縣已家喻戶曉。雖然如今已經創業有成,
捐錢贈物常看望
張大生把困難老人當親人
“讓他們老有所依是我的心愿”
□晚報記者 楊麗
多年來,張大生堅持義務做好事,在確山縣已家喻戶曉。雖然如今已經創業有成,但張大生依然保持著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整天面帶微笑的他,儼然是一位普通的農民。
為困難老人建房
2003年6月,當張大生得知三里河鄉南泉村楊莊組老人張俠家里蓋房子水泥不夠時,立即購買了15噸水泥送到他家中,并自己花錢請人施工,讓老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2004年春天,普會寺鄉臺子坡村的一位戰友無意中向他說起自己所住的村莊地勢較高、吃水困難,張大生隨即出資2萬元為村里打了一口井,并安裝了無塔供水器,解決了全村人的吃水問題。
每年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他都會到縣福利院和鄉鎮敬老院,為300多位老人和孤兒們送去米、面、油、月餅等物品,同時,還把孤兒們帶到自己的飯店與員工一起包粽子、包餃子等,讓那些孤兒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和溫暖。
義務照顧抗戰老兵
確山縣是革命老區,城西的竹溝是當年中共中原局所在地,也是新四軍二師、四師、五師的發源地。當年確山縣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從這里參加新四軍走向抗日前線。對于為新中國成立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兵,張大生萬分崇敬。2013年至今,張大生堅持幫助看望縣里目前健在的15位年近百歲的新四軍抗戰老兵。為隨時幫助這些老兵,張大生給每位老兵大門上釘上“民族脊梁,抗戰老兵”的牌子,并在牌子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和聯系電話。
2017年10月上旬,94歲高齡的抗戰老兵郭景科因路滑不慎骨折,家人送他到確山縣人民醫院治療。張大生得知后,立即帶著牛奶、水果等慰問品趕到醫院看望老人,并每天騎著摩托車給老人送去自己做的營養餐。
94歲的抗戰老兵徐德炳家中失火導致房屋倒塌,張大生出資4萬多元為老人新建了房屋。張大生為行走不便的黃聚發(94歲)、周生明(93歲)、吳國憲(97歲)、張堂(93歲)等4位抗戰老兵購買了輪椅。為使老人們坐著舒服,他為每個輪椅設計安裝了海棉墊。
2017年11月初,當張大生從確山、北京等地的新四軍聯誼會得知,現已97歲高齡的李金善,當年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竹溝)跟隨河南省委統戰部部長王恩九(1938年秋在“竹溝慘案”中犧牲)當通信員,后隨軍轉戰西南離休后在重慶渝北區居住,老人一直想把老首長墓地遷入竹溝烈士陵園的心愿后,便驅車往返2000多公里,到重慶看望老人,并承諾一定幫助老人完成心愿。目前,張大生正在與有關方面協調。
老人應該受到尊重
“大生直言快語,誰有了困難,只要張口,他都會相助。”認識他的人都這么說。“一天沒有人找我,我就不踏實。”張大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對于張大生做過多少好事,誰也無法統計。20多年來,他他關注弱勢群體,更關注孤寡老人。他說,老人應該受到尊重,因為老人把青春奉獻給了社會。
“讓他們老有所依是我的心愿。”張大生說。
多年來,張大生堅持把奉獻愛心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用大愛書寫著平凡而精彩的人生,用行動最好地詮釋了志愿服務“我奉獻、我快樂”的精髓!如今,張大生依然每天樂呵呵地行走在灑滿愛心的人生路上,并且會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