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
摘要: 志愿軍跨過鴨綠江。1截獲情報新中國成立后,對外情報工作得到了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對外情報工作的開展,首先就在出兵朝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0年8月初,中央軍委
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1截獲情報
新中國成立后,對外情報工作得到了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
對外情報工作的開展,首先就在出兵朝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0年8月初,中央軍委作戰部門在對朝鮮戰局分析時發現,被壓縮到朝鮮半島南端的南朝鮮軍隊和美軍沒有反攻的跡象,反倒從美國向遠東調遣了包括登陸艦在內的大批艦艇,同時,在日本又組建了新的部隊。據此,有關部門判斷,美軍有可能在朝鮮軍隊后方實施登陸作戰。
8月23日,情報部門獲悉美軍“一支部隊以仁川、鎮南浦為假想目標進行登陸作戰訓練,并已處于待命狀態”。幾天后,朝鮮人民軍副總參謀長李相朝訪華,中方將情報和判斷告訴了他,但并未引起對方重視。結果,9月15日,美軍在仁川實施了登陸,將朝鮮軍隊前后方的聯系切斷,朝鮮戰局由此發生逆轉。對于入朝作戰的情報保障工作,毛澤東評價:“我方對敵人的部署、實力,行動、位置等均明了,情報密切配合,志愿軍如虎添翼。”中方的情報成果可見一斑。
2只用有線
朝鮮戰爭前,在東北的解放軍部隊數量不多。1950年7月,在美國出兵朝鮮后,為了防止朝鮮戰爭對中國可能的影響,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從湖南、河南、廣東、廣西、上海等地調集25萬人的部隊,陸續集中到中朝邊境一線。
雖然當時中美之間技術差距很大,但從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的中國領導人,已然認識到了無線電通訊泄密的潛在威脅,所以采取了比較科學的應對手段——使用有線電。9月1日,毛澤東在致陳毅、饒漱石的電報中說:“嗣后凡機密電報,均請注意用有線電,不用無線電……凡有有線電設備之處,均用有線電,以達保密之目的。”此后,高級軍政機關的通訊聯絡都開始使用有線電,
1950年10月8日晚,中央給彭德懷等發出的志愿軍組成問題的電報,即是通過有線電報線路發出的。美國因此未能從無線電通訊中截獲中國出兵朝鮮的關鍵情報。
3出其不意
仁川登陸后,美軍開始派遣偵察機到中朝邊境以及中國境內進行偵察。而中國軍隊對付空中偵察的經驗更為豐富。
10月18日,彭德懷以毛澤東名義發出指示:“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4時即停止,5時以前隱蔽完畢并須切實檢查。”中國軍隊做到了令行禁止,所有向中朝邊境和朝鮮開進的部隊,都采取晝伏夜行的辦法,數十萬大軍秘密開進朝鮮,完全未被美軍飛機發現。直到11月1日,志愿軍部隊對距中朝邊境80公里的云山發起進攻時,美軍才發現中國軍隊出現在了朝鮮。麥克阿瑟后來在美國國會召開的聽證會上承認,“空中偵察未能看到(敵軍)大規模的調動”。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軍隊動向的偵察工作,從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開進,一直未曾放松。在中央情報局指揮下,由海軍上尉尤金·克拉克率領的偵察分隊,曾到達鴨綠江口,然后派人四處打聽消息。不久,回來的人報告說,在新義州和臨近朝鮮的中國境內有大規模集結的中國軍隊,還有人說中國將派30萬軍隊到朝鮮。克拉克把這些搜集的消息都進行了上報,但中央情報局對此不屑一顧,直到云山戰斗發生后的11月2日,中央情報局仍舊堅持認為“中共不可能進行公開的大規模干涉”。
圍繞中國出兵朝鮮的情報斗爭,是新中國成立后中美之間的第一次情報對決。最終,中國取得了情報斗爭的勝利,出其不意,秘密出兵。 ( 據《黨史文苑》)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