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癌黑手”Ter細胞首次發現
摘要:原標題:“促癌黑手”Ter細胞首次發現 29日,《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該團隊在晚期癌癥腫大的脾臟中發現
29日,《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該團隊在晚期癌癥腫大的脾臟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紅細胞樣細胞亞群,將其命名為“Ter細胞”,并證明它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促進癌癥惡性進展。
Ter細胞幾乎不存在于腫瘤原發灶中,這為鎖定它帶來極大困難。多年臨床研究表明,晚期腫瘤患者常發生脾臟增大和貧血,研究人員開始懷疑,這些患者的脾臟中是否產生了癌癥細胞誘導的“叛軍”?
為此,曹雪濤院士與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韓巖梅副教授、劉秋燕教授、侯晉副教授等協同多個專業團隊合作攻關,首次發現晚期癌癥小鼠脾臟中產生了一種有核細胞亞群,不表達免疫細胞標志但卻表達Ter-119、CD71和CD41等紅系細胞標志,因此將之命名為Ter細胞。隨后在晚期肝癌病人脾臟中也找到了此紅細胞樣細胞亞群。Ter細胞能分泌大量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導致癌癥小鼠血清因子水平顯著升高,進而促進癌細胞侵襲轉移并伴隨惡性貧血,這與癌癥晚期患者的癥狀相一致。
Ter細胞如何被“勸降投敵”?研究發現,癌癥原發灶通過向血液中釋放β型轉化生長因子,誘導脾臟細胞中的Smad3轉錄因子的活化,使得Ter細胞產生。肝、肺、腎和淋巴結等器官中幾乎不存在Ter細胞,切除脾臟的癌癥小鼠中也無法產生Ter細胞,這表明腫大的脾臟是潛伏有促癌黑手的“匪窩”。
團隊經過9年基礎探索和臨床隊列轉化研究,對Ter細胞從哪來、怎么來、如何促癌的分子機制做了系統性原創研究,并提出切除晚期癌癥患者脾臟或者選擇性清除Ter細胞有助于綜合治療晚期癌癥患者。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