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107國道”長啥樣?
摘要: 兩千年前的“107國道”長啥樣?專家稱古道與現在的107國道重疊首次確認朗陵故城占地僅0.4平方千米□晚報記者郭建光許靜文/圖布滿車轍痕跡的漢代官道,恰與現在的
兩千年前的“107國道”長啥樣?
專家稱古道與現在的107國道重疊
首次確認朗陵故城占地僅0.4平方千米
□晚報記者郭建光許靜文/圖
布滿車轍痕跡的漢代官道,恰與現在的107國道駐馬店段重疊(資料圖片)。
部分遺址發掘現場已被填埋。
日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一則消息,稱確山縣發現了漢代“107國道”。
這條古驛道的具體位置在哪兒?究竟有哪些驚人的發現?昨日,記者在確山縣文廣新局文物管理保護所工作人員金艷軍的帶領下來到考古發掘現場,近距離感受這條道路背后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
漢代“107國道”其實很繁華
“這條漢代官道可能是2000年前最繁華的道路,對于研究漢代官道的規劃建設、道路修筑維護技術以及漢代車輛建造等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
漢代官道是在朗陵故城遺址內發掘出的。G107國道從朗陵故城遺址西部穿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在已發掘的兩條相互交叉的道路中,2號道路為南北向,部分被G107國道疊壓。考古發掘揭露長度252米、殘寬2.2米~2.8米。路面厚0.6米,可分為3層,每層都殘存比較多且深的車轍痕跡。
“路面超厚,車轍內墊有大量碎陶片、碎石子、碎磚塊、紅燒土塊等,證明這條道路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經常被維護,而維護使用的材料通常是‘就地取材’。”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周潤山說。
3號道路為東西向,是一條與2號道路相交后通向朗陵故城的道路。自G107國道始,向東經過西城門,穿過朗陵故城出東城門,全長1300多米,路面上殘存較深的車轍痕跡。
考古發掘發現,這里的道路疊壓較多,車轍重復痕跡多,部分還有規模宏大的路邊溝,說明這里的道路不僅繁華,而且規格較高。
已發掘出的屬于漢代的兩條道路中,其中一條與107國道重疊,堪稱目前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的“107國道”。昨日晚上,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的齊雪義告訴記者,此次考古發掘的成果令他感觸頗深。作為當地考古工作者,每一項考古發掘的成果都在向外界傳遞豐富的歷史信息。此次發現揭開了朗陵故城的神秘面紗,對相關歷史文獻是一個佐證。
遺址發掘發現很多秘密
一種奇特的現象引起專家的注意:2號道路與3號道路在遺址中部交叉,形成一個“十字路口”,交叉處還被一條寬0.9米的東西向排水溝截斷。在排水溝溝壁兩側,發現有相互對應的3處磚墩,磚墩緊貼溝壁,間距1.2米。專家推測,道路在通過排水溝時,可能架有石板小橋。
考古還發現,兩條道路的一側均修建了規范的排水溝,由青磚、石塊壘砌而成。道路的排水系統與城市的排水系統,在道路交叉處相互貫通。
據齊雪義介紹,朗陵故城遺址位于駐馬店市確山縣城南20公里任店鎮境內,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10月開始發掘,至今共完成發掘面積4060平方米。朗陵故城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先后被置為潁川郡、朗陵縣、朗陵郡,并有多個朝代、多位高官被皇帝冊封于此,賜為朗陵侯、朗陵公。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隋代縣治遷至現在的確山縣城為止,該城都是郡治、縣治所在地。據周潤山考證,這個期限長達1300年。
周潤山說,現場勘探顯示,歷史上著名的朗陵故城城址其實并不大,堪稱袖珍——該遺址總面積約0.9平方千米,其中朗陵故城面積僅約為0.4平方千米。
這個地方持續作為區域政治中心的歷史如此漫長,原因何在?考古人員認為,其主要原因就是這里居交通要道,區位重要。
朗陵故城位于淮河一線,平原與山地交界、臻頭河與汝河交匯處,又被107國道南北向穿過,東距京廣鐵路僅約3公里。這種交通、區位的優越,與文獻中的記載吻合:“為天中奧區,遠控荊襄,近依宛洛,與汝遂各界壤地相接牙錯……形勝天成。”
目前,朗陵故城的古陶器排水管道、古冶鐵遺址等均被發現并初步揭示,在一處水井內發掘出的一個特殊裝置卻讓考古人員納悶。這個特殊的裝置為立柱形,上下共有5個圓筒樣的陶瓦互相連接而成,每節陶瓦內直徑約8厘米,總高約1.5米,而且每節陶瓦都有嵌入另一節陶瓦的套合式結構,使得這個陶質的長圓筒狀立柱的密封性更好。
“這種立柱曾在山東出土過,但在河南還是首次。我們多次研討,有的猜測是水管,有的猜測是壓水井的部件,但都不能圓滿解釋。請教考古界同行后,仍沒有讓人信服的說法。”周潤山說,希望隨著下一步的發掘,這種裝置的用途謎團能被解開。
發掘成果頗豐
考古發現朗陵故城的平面近梯形,四面均有城墻,城墻外有一條壕溝。城內外還發現有疑似官署區、建筑基址的夯土區8處,冶鐵遺址1處、灰坑53個、井14眼、溝2條、窯址1座、路4條。可以想象,當時的朗陵城內車水馬龍、販夫走卒,繁華鼎盛的場面。
“朗陵故城雖然不大,但城墻、護城河均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周潤山說。
發掘至今,考古人員共清理東周、兩漢及清代時期的灰坑、灰溝、水井、道路、房基、陶窯等遺跡286座,其中灰坑224座、灰溝25條、灶4座、房基2座、水井12眼、墓葬15座、道路3條、石砌水渠一段、陶排水設施1處及陶窯址2座。同時,考古隊還發掘出土了大量青磚、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殘塊和陶甕、罐、盆、壺、豆、甑以及陶權、紡輪、石臼、磨石、銅鏃、鐵劍、鐵鍤、鐵镢等生活用品和“蟻鼻”、“五銖”、“貨泉”、“大泉五十”等銅錢小件標本近400件。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