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給老區人民的紅色文化大餐
摘要: 奉獻給老區人民的紅色文化大餐——央視“回家過年——2018感恩老區春節大聯歡”觀后□ 王太廣2018年2月3日 ,對于當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
奉獻給老區人民的紅色文化大餐
——央視“回家過年——2018感恩老區春節大聯歡”觀后
□ 王太廣
2018年2月3日 ,對于當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必經之地正陽縣的干部群眾來說,是個大喜日子。這天下午,由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河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主辦,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陽光大道》欄目和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正陽縣委、縣政府承辦的“回家過年——2018感恩老區春節大聯歡”(以下簡稱“大聯歡”)在正陽國際花生城會議中心進行現場錄制。“大聯歡”的主題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熱情謳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和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情緬懷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革命歷史,弘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斗精神,充分展示革命老區人民開創建設發展新局面的豐碩成果和精神面貌。“大聯歡”以弘揚大別山革命老區精神,唱響新時代老區脫貧攻堅、振興發展為主旋律,把現代文化與地方元素、紅色元素、老區元素有機融合,呈現揚正氣、鼓士氣、聚人氣、接地氣的紅色大聯歡。
我作為駐馬店市老促會的一員,有幸參加,倍感激動。在流光溢彩的節目錄制現場,欣賞了舞獅、舞蹈、雜技、魔術、歌曲、戲曲等精彩節目,感受了溫暖、歡樂、喜慶、祥和的氛圍,享受了一席奉獻給老區人民豐盛的紅色視聽盛宴。
地方元素:本土文化接地氣
春風送吉祥,舞獅賀新年。“大聯歡”以革命老區駐馬店市的地方傳統民間藝術《舞獅鬧春》拉開序幕。舞獅藝人技藝嫻熟、 熱烈奔放,表演獨樹一幟、惟妙惟肖,酣暢淋漓地表現了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以及老區人民的喜悅之情。由正陽縣委書記劉艷麗、正陽籍軍人張茂松作詞,正陽縣歌手王夢媛演唱的歌曲《正陽正美》,伴著 “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金果子、正陽正美好日子……”的童聲,“我的家鄉在豫東南,淮河之水養育俺百千年,古有江國華夏詩,今日正陽譜新篇。黏土地種出啊花生果喲,中國花生之都美名傳。四海賓朋聚正陽喲,正陽正美春滿園。太陽也夸咱、月亮也夸咱,攜手奔向幸福的新明天……”,這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歌伴舞,不僅展現了豫東南的鄉土風情,還描繪了老區的歷史、文化、特產以及正陽縣近年來的大發展、大變化。歌者如癡如醉,舞者熱情奔放。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都難掩正陽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觀眾的互動也拉近了舞者與觀者的距離,使現場的氣氛更加熱烈、融洽、活躍、傳神。
在河南省舉辦感恩老區春節大聯歡,豫劇當是必不可少的節目。著名豫劇演員汪荃珍的老家在正陽縣,一聽說家鄉要辦“大聯歡”,她欣然登臺演唱。望著鄉親們興奮地唱出了豫劇《朝陽溝》選段。她激越奔放、甜潤委婉、自然流暢、字正腔圓的演唱,博得了滿堂喝彩。
駐馬店市歌手陳艷偉演唱的一首《竹溝情》也頗有新意。當他唱到“無論是運籌的瓦屋,還是激戰的山頭,你揮寫過多少熱血春秋;無論中原的堅守,還是東征的洪流,你奉獻出多少生命追求。山還是那樣青,水還是那樣秀,心一靠近你,多少真情喊出口,我的竹溝,英雄的竹溝……”時,字里行間跳動的音符似乎把觀眾帶進了浸染革命先烈鮮血的小延安——竹溝,帶進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烽火連天的戰場,帶進了軍民團結魚水情深的崢嶸歲月,帶進了山河壯美、風光秀麗、充滿希望的革命老區。《竹溝情》這首歌以火熱的革命激情、優美的藝術力量、強烈的視聽效果,讓觀眾懂得了什么是“老區精神”,理解了“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基”的深刻內涵。
紅色元素:紅色歌曲揚正氣
聯歡會上,著名歌手王宏偉、李光義、孫瀅迎、黑鴨子組合等逐一出場。《再見了大別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唱支山歌給黨聽》《沂蒙頌》等紅色經典歌曲慷慨激昂的歌詞、優美動聽的旋律、充滿深情的演唱,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老區人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明星、大腕的演唱,實屬榮幸。那一首首耳熟能詳的經典紅歌,表達了對革命英雄的無限崇拜,對紅色歷史的深切緬懷,對祖國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對黨的一片赤誠情懷,催生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激發著人們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李丹陽一曲《好起來》唱出了對新時代老區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美好祝福。四個觀眾方陣以極大的熱情現場拉歌,讓土生土長的老區群眾和著名歌手田靜雨、吳娜、葉翠、索朗旺姆在一起共同演唱《團結就是力量》《閃閃的紅星》《我們走在大路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紅色經典歌曲,把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青年女演員丁曉君一曲《天下鄉親》,滿懷深情地唱出了當年老區人民“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襖蓋在了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上戰場……”那醒世恒言般的歌詞,演員聲情并茂、氣沖九霄、滿含熱淚的演唱一下子震撼了所有觀眾,撥動了人們的心弦,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聽了之后如品佳釀、余音回蕩、牽心動情。臺上演員含淚演唱,臺下觀眾淚水流淌,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用手抹淚或以紙拭面。我在想,為什么這首歌有如此大的魅力?含淚琢磨歌詞后才感悟到:這就是我們黨的初心,這就是軍民團結的魚水關系,這就是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深情,這就是不屈不撓的老區精神。由于這些節目大都是以重溫革命歷史、感恩老區人民、展望美好明天為主線,因而使觀眾在聆聽中受到了教育,在欣賞中陶冶了情操,在回味時靈魂得以洗禮,心靈受到震撼。
老區元素:魚水深情鼓士氣
聯歡會上,著名歌手王宏偉演唱的《再見了大別山》:“輕風牽衣袖,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再看一眼大別山,萬般情思胸中收……”表現了一位老將軍重回大別山革命老區探望鄉親們感念、感恩和依依不舍的心情,歌頌了大別山革命戰爭年代如火如荼的斗爭生活。歌曲情感真摯、親切樸實,飽含對革命戰爭年代的回憶和對革命戰友、老區鄉親們的懷念,具有很強的時空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說來也巧,“大聯歡”的主辦者榮幸地邀請到了原12軍副軍長、電視連續劇《亮劍》中張大彪的原型、90歲高齡的許克杰將軍,他在“大聯歡”現場,非常激動地向觀眾講述了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一段讓人永遠難忘的革命故事:1947年8月23日,劉鄧大軍拖著數十萬追兵,到達汝河北岸。先遣隊利用僅有的一條船和一塊木筏開始強渡汝河。剛渡過去一個小隊,空中就出現了敵人的飛機。此時,炮彈越來越密集,一排排戰士倒下了,又沖上來一排排戰士。附近村子的鄉親們冒著槍林彈雨扛來門板、檁條、蘆葦、秫稈和官兵們一起搭建浮橋。許克杰說,當時特別困難、特別危險、特別緊張,浮橋搭好還不到20分鐘就被敵人的飛機炸壞了,軍民一起在河中手挽手搭起了一座“鋼鐵”浮橋。在危急關頭,劉伯承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激勵了全軍斗志,創造了輝煌戰績。
令人欣喜的是,正陽縣油坊店鄉雷崗村楊灣村民組當年的支前模范楊萬喜老人也來到了節目錄制現場。他激動地與許克杰握手、擁抱,共同回憶血戰雷崗的往事。楊萬喜老人把當年劉鄧大軍強渡汝河搭建浮橋時用的門板也帶到聯歡會現場,并把門板贈送給正陽縣檔案館。許克杰在門板上親筆寫下“不忘初心”四個大字。兩位當年并肩作戰的老人跨越70年的握手,是軍民團結魚水深情的直接表達,是血濃于水革命友情的生動詮釋,讓現場觀眾深受感動。
正陽縣委書記劉艷麗深情地說,感謝楊萬喜老人捐贈這塊不尋常的門板,它見證了一段光輝的革命歷史,將把它永遠保存在縣檔案館,并作為全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活教材,世代傳承。正陽縣將繼續發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老區歷史因銘記而永恒,老區精神因弘揚而傳承。這次“回家過年——2018感恩老區春節大聯歡”,節目精彩紛呈, 紅色文化絢麗,地方色彩濃郁,老區元素突出,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大聯歡”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老區人民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表現了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所作出的無私奉獻,表達了老區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傳遞了全國上下為幫扶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這道不同尋常的、讓老區人民看了過癮、備受感動和鼓舞的紅色文化大餐,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必將走進老區人民心里,走進紅色經典文化,走進光影組合的歲月記憶。
責任編輯:w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