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塊智能手表 監控孩子影響家庭和睦
摘要:插圖 宋溪 寒假進行時,孩子在家都做些什么,身在工作崗位的父母是既牽掛又好奇。隨著科技手段的提升,父母對于孩子的看護,也在變換著各種不同的方式。不少父母讓孩子戴
插圖 宋溪
寒假進行時,孩子在家都做些什么,身在工作崗位的父母是既牽掛又好奇。隨著科技手段的提升,父母對于孩子的看護,也在變換著各種不同的方式。不少父母讓孩子戴上了智能兒童手表,更有家長在家中安裝遠程監控裝置,隨時注視家中的一舉一動。
如此監控孩子,真能讓家長放心嗎?遠程監控安進家庭,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又帶來哪些連鎖反應?
享便利
人手一塊智能手表
打開手機上的智能兒童手表App,孫宇的手機屏幕上,閃著一個碩大的紅色標記。標記的位置,距離孫宇3公里左右,是西城區一家培訓機構的所在地:“我娃在這兒上課外班,待會就得去接她。”
給孩子買第一塊兒童手表,是在三年前,那時孫宇對于智能手表的關注并不多,只記得電視里循環播放的手表廣告。廣告劇情中,一個孩子神色慌張地呼叫著自己的爸爸,兒童手表保護孩子安全的概念,被貫徹得淋漓盡致。
“我娃當時還在上幼兒園,被廣告輪番‘轟炸’后,家里人都說應該買塊戴著。”雖然覺得意義不大,孫宇還是聽從了家人的想法,只不過他并沒讓孩子將手表戴上,而是放在了每天上幼兒園隨身攜帶的書包里:“有兩個想法,一個是怕丟,二來也怕孩子天天擺弄這個不好。”
手表用上一段時間,孫宇嘗到了甜頭,可以隨時知道孩子的動向,偶爾還能用手表與孩子通話,讓他覺得非常方便。
就在去年,孫宇給已上小學的孩子買了第二塊兒童手表。如今的手表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定位、通話、拍照一應俱全,乃至還有計步等運動手環的功能。而孫宇用得最多的,還是通話功能。他和孩子約好,上學期間不使用兒童手表的其他功能,而在放學前,他會與孩子通話一次,確定準確的接送時間。
“畢竟只是塊手表,靠它保護孩子并不現實。”孫宇坦言,雖然兒童手表主打的是安全功能,但絕大多數家長最常用的功能,都是通話與監聽。所謂監聽,指的是某些智能手表設置的單向通話功能,即家長可以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啟通話,以便了解孩子的動態。而通話功能,則與普通電話相同。
“這幾天孩子放假,手表用得更多一些,我也會多跟他通話,提醒他按時做作業,聽爺爺奶奶的話。”該不該給孩子佩戴兒童手表,家長群中也討論過多次。孫宇笑稱自己是手表“代言人”,畢竟兒童手表只是新興的電子產品,用好用壞的關鍵在于使用者,“今后孩子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各種電子產品,智能手表算是不錯的起步,總比玩手機強多了。”
如今,不僅是孩子,孫宇還給家中“二老”配上了兒童手表,圖的就是一個方便:“就上個月,我媽去海南旅游,我隨時都能通過手表掌握她的位置,這不是好事么。”
遭質疑 監控破壞親子關系 并非所有人都如孫宇一樣,對智能手表持認可態度。由于智能手表功能眾多,影響孩子的注意力,隨時定位、通信存在安全漏洞等問題,許多學校已禁止學生佩戴相應產品,使得兒童手表的處境頗為尷尬。 而從孩子的身心健康角度,更多的質疑,還來源于智能手表成為“監控工具”。據媒體報道,2017年11月,德國聯邦網絡局禁止在該國銷售兒童智能手表,建議家長把現有的兒童手表銷毀,并直指兒童手表為監聽設備。 “給孩子戴了智能手表后,會忍不住去看他的位置,聽聽他在干嗎。”孟蘭的孩子今年8歲,佩戴智能手表也有1年多的時間。最初,孟蘭只是每天中午與孩子通一次話,直到她發現手表還有監聽功能后,她總忍不住“想要聽一聽”。 孟蘭坦言,聽了大半年,孩子不是在上課,就是課間跟小朋友聊天,定位看來看去也只是學校。但自己的好奇心卻沒有消減:“就像過一會兒看一眼微信一樣,有沒有信息都想刷一下。” 雖然家長監聽孩子的行為已有質疑之聲,孟蘭卻覺得沒有不妥。幼兒園、學校增加監控的呼聲甚囂塵上,也給孟蘭增加了現實依據:“學校里安監控放直播,比監聽還全面呢,還不是為了孩子?” “我上學的時候,最恨趴教室后門小窗戶的老師,所以我當了家長,絕不監控自己的孩子。”身為孟蘭的朋友,蘇鵬堅決站在“不監控”的一面,在他看來,為孩子佩戴智能手表、校園監控直播,均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你天天盯著孩子,有什么影響顯而易見。父母和孩子間的信任沒了,想找回來就太難了。”新科技帶來的影響,已不僅僅停留在父母的頭腦中,甚至成為文藝創作者的靈感來源——著名英劇《黑鏡子》在新的一季中,便有一集探討監控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 劇情中,一位母親為孩子植入了可24小時監控的“天使方舟”芯片,并難以自制地監視、干涉孩子的生活,最終母女決裂。由于其內容與中國父母使用智能手表、視頻監控高度一致,網友戲稱這個帶有科幻色彩的電視短片,“是為中國父母量身定制的”。 “智能手表保安全是自欺欺人,絕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配手表,就是為了監控孩子。”蘇鵬表示,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家長監控孩子的手段日新月異,在外可以使用智能手表,在家則可以安裝視頻監控設備,而孩子對此并非一無所知,“現在的孩子兩三歲就會用智能手機,他真的會不懂你在監視他?有些家長也太天真了。” 引矛盾 監視不如主動交流 事實上,監控孩子的爭議,不僅僅影響家長與孩子,還會擴展到家庭的每個成員。 “別人都討論學校該不該裝監控,我是家里裝監控,還裝出問題了。”最近半年,張倩遇到一件煩心事,家中安裝的視頻監控裝置,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矛盾。 張倩為家里安裝視頻監控,是聽了同事的推薦。孩子一歲半時,同事向她介紹了某知名互聯網品牌的互聯網攝像頭。通過家庭網絡的鏈接,攝像頭可以實時將家中的情況,進行手機直播;使用者還能通過軟件,隨時與被拍攝一方進行語音聊天。 “我挺看重這個語音功能的,沒事就可以跟孩子說上幾句,不是挺好么。”孩子正是咿呀學語的年齡,張倩也希望與孩子多些交流。于是她把攝像頭安裝在客廳,正對著孩子的玩具角。 “剛安的時候,照顧孩子的婆婆也覺得挺新鮮,還說這東西好。”此時的張倩并未覺得有什么不妥,在單位空閑時,她就會打開手機軟件,查看一下孩子是否在玩具角玩耍。時不時地,她還會叫叫孩子的小名:“娃聽到攝像頭里有我的聲音,會興奮地跑過來,還喊媽媽。” 好景不長,過了大半個月后,張倩突然發現,打開手機軟件時,攝像頭前常常是一片黑暗,或是對著天花板。回到家中,她發現攝像頭或是被放倒,或是換了位置。 “老人說是孩子弄的,但細想想,我覺得不大可能。”張倩又委婉地向婆婆確認了兩次,婆婆才表示,總有鏡頭拍著很不舒服,主動把攝像頭挪了地方:“我就是想看看孩子,沒想過那么多。” 攝像頭的另一端,張倩的婆婆羅女士同樣覺得有些委屈。在她看來,在線攝像頭雖然先進,但放在家中顯然是子女不信任自己的體現,“干點什么都覺得可能被人看著,活這么大歲數,這還是頭一遭。再說了,那攝像頭突然說話,也怪嚇人的。” “我又不能虐待孩子,真想看孩子,不能用微信視頻嗎?”羅女士表示,自己也關注網上“虐童”新聞,但內外有別,把視頻監控安在家中,讓人覺得有些“不正常”。與此同時,在與社區其他帶孩子老人的交流中,羅女士發現家中安了監控的,并不止她們一家:“我們跟子女想法真是不一樣,安攝像頭之前,家庭和睦也應該考慮對不對?要是彼此間都沒有信任,孩子肯定也帶不好。” 家中討論幾次后,張倩選擇了妥協,攝像頭暫時擱置,想看孩子時,就用微信視頻聯系。羅女士也接受了一次“專門培訓”,如今每一天,她都會主動拍攝幾段孫子的視頻,給張倩發送過去:“我們弄了個小群,我和爺爺負責發視頻,孫子爸媽負責點贊,這比監控好多了。”(記者 吳楠)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北京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