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讓“天眼”明眸善睞
摘要: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天線樣機 新華社發
![]() |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天線樣機 |
![]() |
SKA組織總干事菲利普·戴蒙在首臺天線樣機出廠儀式上發言 |
“在天線研究領域,曾經很難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看到中國學者的影子,而近些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便翻開這些刊物,中國科學家的名字占比很高,有時甚至會達到其中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微波研究所所長楊帆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期刊,翻到目錄,向本報記者歷數其中中國學者的名字。
與學術研究精進相得益彰的是,中國在天線制造領域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不僅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贏得了世界頂級用戶的青睞,而且為推進國際大科學工程作出了卓越貢獻。近日,中國領銜建成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天線樣機就是這方面的最新例證,該種天線將使SKA“觀天巨眼”明眸善睞。
①精度超高 驚艷亮相
2月6日下午3時,河北石家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中國電科54所)工程現場,在眾多記者的見證下,通體白色、約7層樓高的巨型反射面天線啟動了,它龐大的巨型“身軀”開始緩緩轉動,既可以完成俯仰15°和90°區間,又可以完成左右270°的旋轉。
這是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的核心設備即天線首次對外精彩亮相,也是繼2015年中國電科提交的方案從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被確定為SKA反射面天線研發的唯一設計方案,取得的又一個重大突破。
這臺天線的“殺手锏”當然是優異的精度指標。據中國電科54所SKA天線總設計師杜彪介紹,該天線采用了高電磁屏蔽天線座架設計,屏蔽掉電子設備輻射的電磁信號,使其在重力、溫度和風載荷影響下的主副反射面精度和綜合性價達到當今最優。關于對射電望遠鏡的精度要求之高,SKA組織總干事菲利普·戴蒙德曾有一個經典的對比性描述。他說,一片雪花落下產生的能量可謂微小之至,但是已經超過迄今為止射電天文領域接收到的所有能量。同時,SKA組織對天線價格、建設速度和運行維護的費用和便捷性也提出了“苛刻”要求。中國天線正是憑著“質優價廉”的超高綜合性價比“征服”了SKA組織。
“我們的中國同事對類似的技術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基于這些經驗來建造SKA,是我們能夠擁有一個成本可控的反射面天線的關鍵。這一原型機正在中國拔地而起,最終將有133面天線矗立在南非。”菲利普·戴蒙德在蒞臨現場觀摩演示時這樣評價說。“對中國來說,這個項目是標志其崛起為世界科學大國的一個里程碑,為其贏得了參與跨國合作項目的聲譽。”英國《金融時報》如是報道。
②數據處理 超算顯威
作為全球最大的天文學國際合作項目,SKA建成后將等效為一個反射面積高達1平方公里的超大望遠鏡,其靈敏度將比目前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陣列的靈敏度提高約50倍,巡天速度提高約1萬倍。這意味著其運行將會產生空前規模的數據,這就要求建立依賴于超級計算技術的數據處理支撐體系。據相關預測,SKA每秒采集的數據量計劃大于12Tb,相當于2013年底中國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的3.5倍,相當于谷歌每年數據量的30倍。SKA超大的數據規模無疑對現有計算技術和架構提出極大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超級計算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這為SKA大數據處理作出更大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據2017年底發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計算機再次蟬聯冠亞軍,浮點運算速度分別為每秒9.3億億次和每秒3.39億億次。
中國超算實際上已經為SKA數據處理的準備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八九月間,“天河二號”成功運行了 SKA數據處理軟件系統框架,這是SKA項目在大規模數據處理方面的研究跨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目前,SKA各成員國正積極申建科學與數據中心,中國方面也為此付諸努力,上海憑借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和本地著名高校的人才和裝備優勢,已經把建設SKA亞洲科學中心項目列入該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中,并贏得SKA組織的高度評價。
中國領先的信息技術企業積極參與SKA數據處理項目。2015年5月,中國浪潮集團有限公司與SKA組織在京聯合舉辦了“SKA科學數據處理研討會”,旨在尋找一種更加高性能低能耗的計算架構,來應對全球最大“大數據”項目的科學數據處理挑戰。浪潮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集團與SKA組織針對項目中計算量最大、最耗時的數據處理軟件Gridding,已經展開了并行優化工作,并在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中設置了相應的賽題,激發全球各國超算年輕天才共同來解決這一難題。
在SKA信號和數據傳輸方面,中方清華大學提出的方案在2017年10月召開的相關會議上被確定為“低頻陣列望遠鏡的最終時間同步方案”。準確的時間同步系統是SKA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使SKA在繪制宇宙中氫的分布、研究脈沖星以及在銀河范圍內探測引力波等眾多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清華大學提出的時間同步系統方案比SKA組織的需求提高了約兩個數量級,完全滿足SKA兩個階段的參數要求。
③苦練功夫 內外兼修
作為SKA項目的創始國和成員國之一,中國早在SKA概念誕生伊始便積極參與其中。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聯召開日本京都大會,中國天文學家和澳、加、法、德等國的天文學家一道聯合倡議籌劃建造接收面積為1平方公里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它的靈敏度將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高2個數量級。這就是SKA的發端。
為爭取SKA項目選址中國,也為了積累相關經驗,提高中國在射電天文學領域的發展水平,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于1994年提出構想:利用貴州喀斯特地貌在建設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由于SKA對無線電信號等方面非常苛刻的要求,中國未能如愿成為SKA項目建設地,但是中國在天文學領域持續發力,并取得了豐碩成果。2009年,世界上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LAMOST”建成。2015年,我國在南極冰蓋制高點昆侖站附近建成了“巡天”望遠鏡。2016年,“FAST”落成啟用,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2017年,中國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發射升空,攜帶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體的“利器”。中國在天文觀測領域的一個個飛躍,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尊敬。
與此同時,我國成為SKA項目的大力推動者。2011年,包括中國在內的7國作為創始成員國成立了SKA獨立法人機構SKA組織。目前已有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0個核心成員國,此外,還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約100個組織也已投身SKA的設計研發中。
“堅持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并重,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自覺之路。”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表示,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通過參與SKA大科學裝置和國際大科學計劃,正不斷推動中國前沿科技探索走進新時代,也為國際科學創新貢獻了中國智慧。
鏈接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er Array,簡稱SKA)是國際天文學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接收面積達1平方公里,將為人類認知宇宙提供重大機遇。SKA由大約3000個15米口徑拋物線面天線、250組中頻和低頻孔徑陣列組成,分布范圍大于3000公里,形成旋臂陣列望遠鏡。
SKA將致力于回答關于宇宙的一些基本問題,如,第一代天體如何形成、星系演化、宇宙磁場作用、引力本質、暗物質和暗能量等。SKA項目涉及天文、無線電、信息科學、力學、機械、土木工程等眾多領域;集成眾多高科技成果,如高性能低造價寬帶天線制造、高品質接收機、海量數據傳輸處理、信號處理、系統工程等,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來實現。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