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其實是旅行宣傳范本?
摘要:原標題:《旅行青蛙》其實是旅行宣傳范本? 幾乎在一夜之間,身邊的妹子們都給一只旅行的青蛙“當了媽”。其實,一大批“佛系”男青年也頗喜歡《旅
幾乎在一夜之間,身邊的妹子們都給一只旅行的青蛙“當了媽”。其實,一大批“佛系”男青年也頗喜歡《旅行青蛙》這款游戲。望眼欲穿盼蛙歸者有之、刷屏曬蛙發來的明信片者有之、相互攀比幸運草數量者有之……當這只出生于日本、剛剛一個多月的青蛙,迅速在中華大地上成為最紅網絡游戲的時候,也有人不無憂慮地表示:別又是一次日本非暴力、不著痕跡的文化侵略吧?
筆者第一次聽到“文化侵略”這個說法的時候,不免心中一震——正值青春的妹子們放著大好年華不去真實生活、努力工作,整天抱著手機傻戳傻笑,隨著“青蛙”的遠游而放空自己,魂不守舍的樣子真是狀甚癲狂,長久下去如何了得?
為了探究《旅行青蛙》的“引力密碼”,筆者也下載了游戲試玩,很快就忍不住發出“啊,它確實有毒”的感慨。只不過,吸引筆者的不是“提前當母親”的“痛并快樂著”,而是被游戲里巧妙嵌入日本風光和特產的手段所折服——“非暴力、不著痕跡”地推廣日本元素,《旅行青蛙》確實做到位了。
筆者曾去日本旅行,通過玩游戲,又見到了那些到過的地方、買過的特產。白色名古屋城、有馬的路邊溫泉池等景點,都呈現在青蛙發回的明信片中。而游戲中出現的道具紅漆碗、玻璃器皿、和扇、果子、五平餅等,要么是日本特色手工藝品,要么是聞名遐邇的美味食品。它們分屬日本不同地區,卻被《旅行青蛙》一攬子收入,真正做成了全日本旅游指南和購物指南。
筆者在重溫旅行記憶的同時,不由地想到另一個問題:我們中國有著比日本秀麗太多的旅游資源,特色的地方風物更是琳瑯滿目,為什么卻欠缺這樣“接地氣”的宣傳佳品呢?
近年來,世界各國人民對我國的了解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樂于到中國旅行,我國旅游行業的上升、向好趨勢已然確立。然而不得不承認,我國旅游行業的外宣工作還不是很到位,仍倚重傳統宣傳方式,比如發文字稿和照片,與旅行社合作以返利返點等方式促銷等。一些地方花巨資制作視頻宣傳片,到北上廣等人口稠密、收入較高的大城市推介,就覺得已是成功營銷。把圖文稿件在網上推廣,就覺得是新媒體傳播。《新聞聯播》之后,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地方景區廣告,更是開銷巨大……但是,過分專注于自己當地的景區景點,各自為營,缺乏大整合、大聯動,少有成功的傳播案例,也無法有效刺激游客的游覽欲望。這仍是我國旅游業推廣的短板所在。
透過《旅行青蛙》這款日本小游戲,筆者似乎看到了值得學習和借鑒的范本。它在我國受到熱捧,玩家在游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到日本風物,可謂“潤物細無聲”。“師夷長技以制夷”,筆者認為,這不但不會形成“文化侵略”,反而可以促使我國的旅游業者在宣傳推廣方面多多學習,提升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找到更接地氣的形式,中國美景、中華符號才能越來越為世人所見所知所愛。
@西淮:如果出個類似的中國風放置游戲,比如在桌子上放一壺酒可以吸引來李白、嵇康、劉伶,一碗荔枝可以吸引來楊貴妃、杜牧,就不用擔心文化入侵啦。潛移默化學習,在此跪求游戲巨頭考慮開發。
@Seven.L:我們大中國可以開發一款佛系熊貓,那才可愛。
@魚臾: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省也要有!分析和學習是為了進步!
@Valeria:文化全球化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我覺得與其擔心文化侵略,不如好好吸收經驗把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不過看到微博上不少人說咱們的《荒野行動》在日本也挺火的呢,這算不算友好的文化交流。其實超級好奇,咱們養的蛙是正版的還是盜版的。
@葉安安:影響確實存在,但不必妖魔化這種影響。第一,中國人口也比日本多得多。1000萬下載量,中國950萬,日本20萬。考慮到人口總基數,沒有那么嚇人。第二,游戲的活躍量比下載量參考價值更大。我也下載了,但玩了不到5分鐘就刪了,一玩就刪的人不在少數。(齊琪)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