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太空醫療需要國際合作“推進器”
摘要:原標題:發展太空醫療需要國際合作“推進器” “人類走向太空過程當中耗費了不可估量的資源,也集中了世界最為尖端的技術和科技的力量。” 日前
“人類走向太空過程當中耗費了不可估量的資源,也集中了世界最為尖端的技術和科技的力量。”
日前,國家發改委國際交流中心主任曹文煉,在“2018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中指出,承載著人類智慧的太空技術,應該更好地應用到全球健康事業中。
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尿不濕、方便面里的蔬菜包,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
去年,我國發射了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這艘飛船上,搭載了多項科學實驗。其中一項實驗就要搞明白航天員在太空中為何會出現骨質疏松?科學家們還要開展抗失重情況下的骨質疏松新藥開發。
日前,中、美、俄三國宇航員、航天科學家和醫學專家等參加的海南文昌“2018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就太空技術運用于大眾健康醫療的方法與路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認為,會議有益于中、美、俄搭建航天領域搭建合作交流的新平臺。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瑩輝,在介紹我國家航天試驗情況時指出,為大眾的健康醫療作出貢獻是航天醫學領域的一個宿愿。
“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更深入地認識航天醫學,我想應該更多地融合航天員的感受,融合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融合太空探索的最新發現,這應是驅動航天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李瑩輝說。
對于開展國際合作,多位與會者都認為這是太空技術應用于醫療的有效途徑。
伯納德·哈瑞曾經是一名宇航員,現在作為美國知名醫療機構的副總裁,他同時也涉足金融投資。哈瑞坦言,遠程醫療技術之所以能夠發展,得益于太空技術的運用。他認為中國開展空間站建設,使中美雙方有更多平臺合作發展航天技術。“在這樣的平臺上可更好地將太空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哈瑞解釋說,太空醫學不僅要確保宇航員生存,同時也應進一步推廣,讓大眾受益。
俄羅斯生物醫學院院長阿列克奧爾洛夫指出,俄羅斯已經成功將太空醫學技術應用于大眾健康事業,但依然需要新的研究投入,急需國際合作才能夠促進這個領域的研究。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