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過年的味道
摘要: 周刊記者左蕊 以面食為主的河南,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制作各類美味面食,如包餃子、炸焦葉子、蒸年饃等。在物資匱乏的時代,這些都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1月22日,市民趙女
周刊記者左蕊
以面食為主的河南,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制作各類美味面食,如包餃子、炸焦葉子、蒸年饃等。在物資匱乏的時代,這些都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1月22日,市民趙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記憶中有關過年美食的小故事。
兒時最愛的零食
“我小時候,每逢過年,各家準備的零食,除了傳統的糖果、瓜子、花生外,還要擺上一盤炸好的焦葉子。”趙女士告訴記者,焦葉子是油炸食品。制作時先用上等面粉和好面,然后根據家人的口味加入油、鹽、芝麻、紅糖等,揉搓均勻。在案板上撒一薄層面粉和少許菜油,然后像搟面條一樣將其攤成一張面皮兒,再用刀切成各種小塊兒,放入油鍋里炸熟即成。
趙女士說,炸好后的焦葉子,有的呈半月狀,有的如麻花,或長或扁,形態各異,吃起來“咔嚓”作響,脆香可口。吃不完的焦葉子得裝入塑料袋扎好,防止受潮,否則會影響口感。
“馓子和焦葉子一樣,也是一種油炸的香脆食品。馓子用精選面粉、油、鹽等制作,色澤黃亮,層疊陳列,干吃香脆可口,泡水后入口即化,非常好吃。”趙女士對記者說,不少人喜歡泡水吃。大年初一過后,若有長輩或尊貴的客人來家里拜年,父母總是喜歡泡上熱騰騰的馓子茶,端給客人以驅散冬日嚴寒。
趙女士回憶,有一次過年,她的姥爺來了。母親趕緊將自己的父親迎進屋里,寒暄幾句后就鉆進廚房開始做馓子茶。只見她拿出一個空碗和一把馓子,煮好兩個荷包蛋放在碗底,然后放入馓子,再加上鹽、醋等調料,倒入開水,稍作攪拌后撒上蔥花。一碗泛著油花兒、香噴噴的馓子茶便做好了。“按母親的吩咐,我用托盤給姥爺端了過去。那香味誘得我直流口水。”趙女士說。
姥爺走后,母親把年幼的趙女士喊到廚房,又做了一碗馓子茶。“母親知道我喜歡甜食,就在荷包蛋上放了一把馓子,再澆上沸騰的紅糖水,甜香可口的馓子茶便做成了。我三下兩下便吃完了。那時候我覺得‘母親牌’馓子茶簡直太好吃了!”講到這,趙女士咽了咽口水。
過年家家戶戶蒸年饃
說起每年過年前母親蒸的年饃,趙女士又打開了話匣子。“年饃與焦葉子、馓子不同,不但不硬還很柔軟,其實就是變了花樣的饅頭、包子。小時候,母親經常在過年時蒸上幾鍋花卷、棗花饃、糖包、豆包等。”趙女士說, 蒸年饃要在過年前完成,而且要足夠全家人吃過農歷正月十五。所以,每家主婦都會花費兩三天的時間,提前發面、和面、包餡、制作,蒸出一鍋鍋年饃。在嚴寒的冬季,蒸好的年饃放涼后,一會兒就被凍成硬石頭般。家人將它們收集在一起,放在大缸里,親友來拜年時,只需拿出來熱透即可食用。
趙女士回憶,小時候她和姐姐特別淘氣,常趁家人不注意掀開面缸蓋子,摳幾個棗花饃上的紅棗吃。沒紅棗的棗花饃挺難看,她們怕被發現,就踩著小板凳,彎腰將光禿禿的棗花饃埋在大缸底部。“那大缸有半人高。一天,我和姐姐又伸手摳紅棗時,發現缸里已沒有了帶棗花的饃。我和姐姐感覺大禍臨頭了。”趙女士說。
“大年初五,客人來家里拜年時,母親留他們吃午飯。當她像往常一樣打開面缸,準備拿出一些棗花饃時,忽然大笑著喊道:‘老趙,過來,看看這倆閨女干的好事!’我和姐姐聞聲,嚇得汗毛都立了起來,商量著趕緊溜。我倆還沒來得及跑掉,父親就將我們堵在了門口,笑著說:“還想跑?說,紅棗哪兒去了?’我和姐姐灰溜溜地站著,不敢吭聲。父親輕輕地刮了刮我們的鼻子,說大過年的,就不教訓我們了,以后要注意,還告訴我和姐姐想吃就直接說,不要偷偷地吃。”給記者講這個小故事時,趙女士忍不住笑了起來。
采訪完畢,趙女士對記者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家里總有吃不完的飯菜、零食,但那些樸素的美味,早已深深烙在她的腦海里。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