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爭奪戰:競爭白熱化醞釀新變局?
摘要: 消費者掃碼付款。移動支付展開爭奪戰。移動支付領域的爭奪戰正愈演愈烈。支付寶、微信這兩大巨頭的拉鋸戰日漸膠著,雙足鼎立的市場格局看似形成,但新的支付場景中,形勢尚
消費者掃碼付款。
移動支付展開爭奪戰。
移動支付領域的爭奪戰正愈演愈烈。支付寶、微信這兩大巨頭的拉鋸戰日漸膠著,雙足鼎立的市場格局看似形成,但新的支付場景中,形勢尚不明朗,其他強有力競爭者正嶄露頭角。受此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微信、支付寶兩大巨頭的“爭奪戰”
“快來領取支付寶跨年紅包,復制此消息,打開最新版支付寶就能領取。”最近,你是不是在各大群看到許多人在轉發這條消息?這個一開始被誤認為是廣告的信息,是支付寶豪灑10億元推出的紅包活動,至今仍在持續。
剛過去的2017年,支付寶的推廣力度加大,不少商家在收銀臺的顯眼位置貼上了支付寶口碑紅包的二維碼。有北京的用戶告訴記者,在其經常光顧的早餐店內,曾看到有人向店員推廣支付寶二維碼和口碑紅包活動,并希望店員幫忙向顧客推薦用支付寶支付。
記者在北京某高校外水果店也發現了類似情況。該水果店在顯眼的位置貼著很多支付寶二維碼,而微信二維碼僅有一個,且位于角落。對此,水果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支付寶有活動,可領紅包,但微信沒有。
為何支付寶推廣力度在加大?記者注意到,在這背后,是支付寶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微信支付等“后起之秀”蠶食。
根據易觀智庫的報告數據,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寶占據的市場份額為71.51%,財付通僅占據15.99%;兩年后,2017年第三季度,支付寶市場份額下降至53.71%,騰訊金融則增至39.35%。
上線于2013年8月的微信支付,入場時間雖晚,但力量不容小覷。白領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平時使用微信支付較多,因為微信更常用。
微信支付的崛起,始于2014、2015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推出。據騰訊公布的數據,2014年除夕夜紅包收發總量0.16億元,而2017年,這一數字達到142億元;2015年微信春晚“搖一搖”發放了5億元現金紅包,許多用戶都記得全家人對著電視機拼命搖晃手機的場景。
“微信支付通過紅包將社交互動與傳統年俗相結合,在發紅包、收紅包、花紅包的過程中讓用戶跨過了移動支付最初的使用門檻,在奠定社交支付基礎的同時,不斷向線下拓展商業支付場景。”騰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銀聯強勢進入移動支付市場
微信、支付寶雖已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并不代表他們可高枕無憂,因為新的強有力競爭者正嶄露頭角。
2017年12月11日,中國銀聯攜手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各方共同發布銀行業統一APP“云閃付”,反攻移動支付市場,渴望從中分一杯羹。
在“云閃付”APP上,消費者可綁定、管理各類銀行賬戶,使用各家銀行的移動支付服務及優惠權益,包括銀聯二維碼掃碼支付、各類場景消費支付、Ⅱ和Ⅲ類賬戶開戶等。
舉個例子,過去消費者若看到某家銀行與商家推出優惠活動,想享受優惠,卻沒有這家銀行的銀行卡,只能放棄;但是在“云閃付”APP上,可立刻申請開通該銀行的Ⅲ類賬戶(滿足持卡人小額、高頻的日常開銷需求),從其他卡中轉入現金后,即可享受優惠。
剛結束的元旦小長假,據銀聯統計,以銀聯二維碼和銀聯手機閃付為代表的銀聯移動支付業務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較去年端午小長假(2017年5月28日~30日)分別增長了3.5倍和2.5倍;其中二維碼交易呈急劇攀升態勢,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分別增長11.6倍和19.8倍。
搶占公共交通市場
移動支付的爭奪戰正在不斷擴展范圍。近期,各大移動支付方動作頻頻,搶占公共交通市場。
微信、支付寶不甘示弱。騰訊CEO馬化騰曾到廣州、合肥、深圳,推廣微信乘車碼,并演示掃碼乘公交車、地鐵。
記者發現,在騰訊乘車碼小程序中,目前其已支持的城市達22個,包括青島、濟南、三亞、煙臺、呼和浩特等,用戶可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選擇城市卡片使用乘車碼。
而據支付寶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有超過30個城市的公交車、地鐵都先后支持了支付寶。
近日,中國銀聯聯合杭州地鐵集團在杭州地鐵全線開通銀聯閃付直接過閘,這是繼廣州地鐵全線、無錫地鐵全線、福州地鐵全線、上海地鐵磁浮線開通銀聯閃付或二維碼直接過閘后,銀聯在地鐵出行領域的又一布局。
已進行幾年的移動支付大戰,為何近期涉足公共交通領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公共交通市場從領域和地域上都是分割的,北京的公共交通和上海的公共交通也并不聯通;此外,技術上存在瓶頸,無法跟移動支付結合起來。
如今,隨著公共交通領域改革的推進和技術的成熟,使移動支付進入市場具有可能性。“據有關數據表明,每天有3億人次使用公共交通,說明這個市場體量龐大,且使用頻率高,符合移動支付發展的特征,因此各方積極搶占市場。”董希淼表示。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