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系繩太空行走: 飛來飛去并非“耍酷”
摘要:原標題:無系繩太空行走: 飛來飛去并非“耍酷” 熱點背后 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中最扣人心弦的,是面臨絕境的女主角憑借滅火器,從聯盟號飛船“飛
熱點背后
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中最扣人心弦的,是面臨絕境的女主角憑借滅火器,從聯盟號飛船“飛”到“天宮空間站”,最后得以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可惜這是電影,否則她這項壯舉無疑將刷新人類無系繩太空行走的紀錄。
近日航天界傳來噩耗,現實中的無系繩太空行走紀錄創造者——美國航天員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二世于12月21日去世,享年80歲。他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第四次飛行任務中,完成了人類首次無系繩太空行走,并創下了最遠“行走”紀錄。
“噴氣背包”最大速度為每秒3米
“太空行走”是人們對航天員出艙活動的形容。這是載人航天工程中進行大型設備在軌安裝、航天器檢查和維修等活動的必備技術。
“航天員置身太空失重環境,腳下無路,嚴格來說不能算‘走’。”航天專家龐之浩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太空行走主要有三種方式,按照動作,可簡單分為“爬”“站”“飛”。
最常見的方式,是航天員借助航天器表面的扶手,像攀巖一樣“爬行”。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探出軌道艙,一手抓住舷梯,一手向鏡頭致意,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成為世界上第354個出艙活動的航天員。
像國際空間站這樣龐大的航天器,如果全靠航天員“攀巖”作業,既費時又費力。好在它裝有機械臂,航天員可以“站”在其末端,像乘云梯一樣前往作業地點。
最炫酷的太空行走方式,是航天員借助載人機動裝置,像“阿童木”一樣飛行。這種裝置可以噴出高壓氮氣,每套裝置有兩套系統備份,以保障安全。此類裝置最早出現在美國“雙子星座”飛船上,為手提式,共有3個噴嘴,2個朝后1個朝前。不過該裝置并非用于飛來飛去地“耍酷”。龐之浩說,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快速返回氣閘艙。
1984年2月7日,麥克坎德雷斯不系安全帶,背負一套價值3000萬美元、重111公斤的“噴氣背包”,以每秒10厘米的速度進入太空。他飛出了近百米,想測試該裝置到底能飛多遠。
麥克坎德雷斯所用“背包”昂貴且笨重,因而美國后來又研制了新一代載人機動裝置,價值700萬美元,體積更小,裝有24個噴氣設備,可作6個自由度的機動控制,最大速度為每秒3米,工作時間為13分鐘。龐之浩介紹,航天員可通過航天服前面的開關控制噴氣,實現各個方向的移動。該裝置已經用于國際空間站的組裝、維修和救援。
好幾次航天員差點有去無回
不論用哪種方式,太空行走并非想象中那么愜意。龐之浩說,這項活動風險很大,太空環境、氣閘艙、航天服、人為失誤等因素,都會對安全造成影響。雖然目前沒有發生過人員死亡,但出現過不少事故。
大多數事故與航天服有關,其中,意大利航天員盧卡·帕米塔諾在2013年的遭遇令人稱奇——他差點在頭盔里被淹死!帕米塔諾在艙外作業時,突然有大量水灌入他的頭盔,很快淹沒了嘴、鼻子和耳朵。一時間,他如同頭戴一個魚缸,整個臉幾乎都泡在水里,聽不見也看不見。幸運的是,最后他憑記憶安全返回了空間站。經查,事故原因是航天服冷卻水浸入呼吸系統,灌進頭盔的水達到近1.5升。
氣閘艙的故障同樣危險。1990年,兩名俄羅斯航天員走出和平號空間站時,在氣閘艙還未完全減壓時就打開艙門,瞬間涌入的氣體損壞了艙門鉸鏈。于是,他們“回家”時關不上門了。一番折騰未果,他們只好通過量子二號應急氣閘艙返回。半年后,新一批航天員帶去合適的工具,才將該故障排除。
相比設備故障,人為失誤更讓人頭疼。1977年,聯盟26號航天員羅曼連科將腦袋探出艙外,心情激動。但他正要投身太空時,被同伴格里奇科一把抓住。原來他沒系安全帶。
“好幾次事故中,航天員差點有去無回。”龐之浩說。
(本版圖片來源于網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